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37版:G05百家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37版            G05百家
 

2012年5月15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央企“走出去”需要突破六道障碍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马宗林

央企“走出去”需要突破六道障碍

王利博制图

“走出去”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做出的重大决策,有利于中央企业从更广阔的空间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向产业链高端环节转型升级。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央企业海外业务模式和区域领域逐步拓展,国际化经营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十一五”以来,中央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39%,对外工程承包营业额年均增长38.7%,企业纯境外单位营业收入年均增长约30%,利润总额年均增长约12%,国际化业务已经成为中央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中央企业已经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力军。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发酵,欧债危机继续蔓延,全球市场需求低迷,国际化经营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需要中央企业对实施“走出去”战略有更加坚定的信心,对内外部环境有更加清醒的认识。

在推进中央企业国际化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主要面临着六重困难。

其一,西方国家针对中央企业设置重重障碍。部分发达国家深感中国的快速发展对其构成现实挑战,以“竞争中立”为由头,对中国国有企业“走出去”进行阻挠和围堵,中央企业经营传统国别市场受限,开拓新市场难度增大。

其二,缺乏统一规划和合理布局。我国尚未建立统一、权威的中央企业“走出去”专门管理机构,没有形成系统的国际化发展导向机制和法律法规体系。

其三,管理多头、协调不力。长期以风险防范为主的管理思路,导致立项审批多头管理,互不协调,贻误商机,制约了中央企业国际化发展。

其四,外汇管理和银行信贷限制过严。我国外汇管理较为严格,中央企业海外经营结汇困难,面临汇率风险,融资程序复杂,担保条件苛刻,运作周期长,难以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

其五,中国标准有待推广。国际市场通行的各类标准大部分为西方国家制定,“中国标准”的缺失,使中央企业在国际化发展中缺乏市场话语权和主动权。

最后,非传统安全风险不断上升。中央企业海外业务主要分布在风险较大、形势复杂的国家和地区,突发性政治、军事事件时有发生,诸如今年在苏丹、埃及出现的中国员工被劫持等事件,给中央企业海外项目带来严重影响和损失。

面对这六道障碍,要通过采用更加有效的措施,带动国内设备、技术、劳务进入国际市场等方面,将“走出去”战略落在实处,以积极推动国际业务的发展。

首先,应该抓住发达经济体深陷债务,复苏乏力的机遇,积极抢占发达国家市场。目前,部分发达国家财政紧缩,投资乏力,产业空心化严重,处于从“去工业化”向“再工业化”转变的重要时期。中央企业应抓住有利机遇,加快“走出去”步伐,利用资金优势,通过国际兼并重组、合资合作,获取新的海外分销渠道、市场份额、知名品牌、研发人才和能源资源;与世界一流企业进行高端嫁接,获取先进技术、标准和管理经验,提升发展质量,抢占国际分工中的有利地位,提高高端市场的占有率。

其次,还要通过“走出去”战略,全面推动企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体制机制创新。培养中央企业全球化战略思维和国际化视野,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和世界先进企业全面接轨,逐步实现战略、运营、管理等方面全球化,推动结构调整、拉动转型升级、带动体制机制创新。推进国际化经营由初级阶段向中、高级阶段转变,由产业链低端向中高端转变,由主要获取自然和市场资源向获取自然、市场、技术和人力等多种资源转变,由单纯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服务和综合解决方案转变。

最后,要战略性的集体出海,实施本土化运营,使中国品牌深深扎根海外。围绕做强做优产业链,在企业之间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形成“联合舰队”,实现“中国标准”、“中国设计”、“中国制造”和“中国资本”的深度融合,更好地带动中国产品与服务的整体出口。同时,大力实施本土化战略,主动融入当地社会,树立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推动中央企业不仅“走出去”,而且“走进去”,更重要的是“走下去”。

(作者系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总经理)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