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4版:丝绸中国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4版            丝绸中国
 

2012年5月15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丝绸家纺热销下的产业隐忧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江丞华

丝绸家纺热销下的产业隐忧

位于广西南宁市一家丝绸家纺店店主,最近心情不错,因为店内的家纺产品销量很好.“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了,也有精力和金钱让自己和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丝绸家纺店店主告诉记者。

与丝绸家纺行业形成鲜明反差的是,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来自全球各地的丝绸订单大幅下滑。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1—3月我国真丝商品出口金额7.59亿美元,同比下降10.78%。

内销市场火爆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出口产品之一丝绸正在上演着“冰火两重天”。

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国人开始越来越重视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蚕丝被、床上用品等家纺产品以其天然、保健、高贵的特性受到消费者的追捧,不少企业也着力开拓、深耕国内消费市场。

另一方面,当前金融危机的延续,导致国际订单需求萎缩,据海关总署一季度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1—3月我国真丝商品出口金额7.59亿美元,同比下降10.78%。“短期内,纺织品出口很难出现金融危机以前的繁荣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业部处长赵明霞这样表示。

蚕丝被和床品等真丝家纺消费内销市场潜力释放,丝绸家纺企业纷纷目光向内,争相竞争国内消费市场。

然而,伴随丝绸家纺,蚕丝被的热卖,有部分丝绸企业却隐忧重重,认为一旦越来越多的丝绸企业开始“转行”卖被子,势必造成丝绸产业格局的倾斜,长此以往,对丝绸产业整体的长期健康发展不利。盲目扎堆热或将引发丝绸家纺,蚕丝被行业的恶性竞争,如打价格战等。

对此,四川丝绸协会会长陈祥平却持有相反观点,这种担心其实没有必要的,首先,丝绸家纺、蚕丝被的热卖,对于整个丝绸产业是好事,其次,事实上,作为高端产品的丝绸家纺、蚕丝并不会出现行业过热的情况,因为丝绸的成本较为高昂,这就成为了限制过多企业入行的一道门槛。

“对于丝绸家纺、蚕丝被的热销,或许不用太担心,每个行业都会有自己的高端、低端产品,这对于整个行业影响不大。”广西大宗茧丝交易市场有限责任公司总裁董新华这样说。

丝绸之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锦华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蚕丝被的热销对白厂丝的加工不存在什么影响,反而对缫丝加工业有好处,只有当蚕丝被成本在600元以上/公斤的时候,厂商用上等的蚕丝做蚕丝被的时候,才可能因为消耗好的原料而对厂丝有影响,但这种情况基本上概率很低。

外贸市场“雪上加霜”

比起往年,今年一季度的外贸订单似乎来得更晚,量也有所减少。产销不畅,成本压力增加,造成企业效益大幅下滑,亏损面扩大。

对于丝绸外贸遭遇寒流,企业似乎并没有更好的应对办法,

“原来我们是先做产品,现在是先接订单再做产品。”南充金富春赵姓工作人员无奈地告诉记者。

该工作人员还指出,丝绸一线工人由于劳动强度大,工资虽然能达到2000—3000元左右,另外企业也会为其缴纳三险一金,但仍然面临招工难。据了解,企业的人才短缺率达到10%左右。

事实上,伴随国内市场生产要素成本的不断上涨,与东南亚国家相比,中国丝绸产业的传统价格优势已不复存在,靠低端商品的低廉价格征战国际市场已较印度等国失去比较优势。记者了解到,面对着重重生存困境,国内一些大型的纺织企业只好将销售重心转为内销。

提及未来国内国际市场的份额,四川省丝绸协会会长陈祥平表示,原来的外销和内销比例为80%和20%,眼下由于国际市场不景气,未来5年占比数可能调个位置。

“以前总认为外销的钱好赚,因此九成五的丝绸纺织制品都走出口。”一位行业人士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可金融危机以来,国际订单大幅缩减,更多的丝绸企业意识到要外销与内销两条腿走路。

内销能否成为救赎之策

对于外贸形势严峻的丝绸行业来说,寻求内销自救之路也成为当务之重。然而,丝绸企业将重心转为内销后,能否成功自我救赎仍属未知之数。

陈祥平指出,四川是国内丝绸外贸的大省之一,之前主要市场集中在印度尼西亚、印度为主的东南亚市场,而今面临危机一部分四川丝绸企业考虑减产,另一部分企业则开始尝试以高附加值产品开拓非洲、中东市场。但培育一个新的市场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短期内提高产品附加值也难以实现,有点远水难救近火的味道。

事实上,大多从事丝绸贸易的企业根本就没有国内销售部和相关人员,对国内市场显得尤为陌生,成了“外战内行,内战外行”,这种局面的改变也需要一定时间。

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尽管国内丝绸行业面临着重重困难,但也不是“深陷绝境”。

南京法拉印贸易有限公司李飞舟表示,丝绸行业虽然暂时面临较为低迷状态,但无论如何,丝绸不可能完全灭亡,总有一定的市场,总有一定的消费群体,总有一定的企业去生产。

面临国内国际形势的诸多不利因素,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业部处长赵明霞表示,企业也不必太过灰心,应正确认识纺织产业转型升级任务的必然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根本性转变思想,集中力量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抵御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加以应对。

“由于宏观环境将较长期处于复杂变动状态,采取稳健的经营策略,避免投机心理和行为十分必要。”赵明霞这样说。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