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4版:丝绸中国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4版            丝绸中国
 

2012年5月15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桑西移”战略逐步显现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江丞华

“东桑西移”战略逐步显现

据商务部国家茧丝办统计,2011年全国桑园面积共计1241万亩,同比增长1.77%;发种量1627万张,同比增长3.70%;蚕茧产量66.1万吨,同比增长2.57%;蚕茧收购量59.7万吨,同比增长4.87%;蚕茧全年综合均价1697.6元/担,同比上涨11.87%。

广西蚕茧产量231000(吨)、同比增长7.79%,四川蚕茧产量74000(吨)、同比增长4.23%,江苏蚕茧产量65597(吨)、下降14.86%。

从2011年各主产区蚕茧生产情况看,广西地区作为蚕茧生产第一大省,全年蚕茧产量继续呈现稳步增长,而东部主产区江苏省蚕茧产量同比2010年下降达到14.86%。

广西:蚕茧产量占全国首位

一份来自中国丝绸协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广西丝产量达17551吨,同比增加32.30%,绸缎产量达549万米,同比增加68.24%。

毋庸置疑,广西在“东桑西移”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等因素推动下,广西丝绸业十年的变化是惊人的。

然而,在全球经济不振的背景下,如何应对市场风险同样是广西丝绸企业面临的首要难题。

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广西茧丝绸协会会长兰树思告诉记者,广西茧丝绸行业发展速度虽然很快,但是已经出现一些不协调的现象,主要是广西东部和南部桑园种植面积只能维持现有水平,少部分县份开始出现萎缩现象,桑园的增长主要由西部实现。

不少广西丝绸企业反映,广西丝绸业萎缩的趋势确实存在,从2011年至今,一部分规模较小的丝绸厂停机关门,还有一部分同时生产真丝绸和化纤绸的企业要继续缩小真丝绸生产规模或者停止真丝绸生产的意向十分明显。

兰树思认为,目前,虽然广西茧丝产量已名列全国前列,但是织绸只有5家企业,年产不足600万米,印染、服装完全是空白,没有成熟的贸易平台,加工贸易方式简单,这是广西茧丝绸行业重大的缺陷。

四川:初步形成三大优势产业带

“2011年四川省各级财政共计投入4000多万元支持蚕桑发展。除此之外,四川省还整合支农资金8500多万元用于建设蚕桑产业基地、改善养蚕设施及扶持专合组织发展。蚕桑产业发展的行政支持力度还是很大的。”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四川省丝绸协会会长陈祥平如是说。

数据显示,2011年四川省丝产量达28074吨,同比增加6.23%,绸缎产量达23421万米,同比增加9.75%。

目前,四川省初步形成了攀西、川南、川中北三个优势蚕桑产业带,建成了15个万亩核心示范区,其中10个已被命名为四川省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

记者从四川省丝绸协会了解到,受茧丝市场前景不明朗和劳动力紧缺的影响,截至目前,四川省丝绸工业企业仅保持60%—80%的开工率。据其对30户重点企业的抽样调查,一季度省内丝类产量仅为4500吨左右,占全年计划产量16%。

值得关注的是,为应对市场风险,减轻因养蚕期间的蚕农负担,四川省内开辟了多个集约化养蚕的试点。“现在由专人统一负责养蚕的前期阶段,等到后期阶段,再将蚕交给蚕农。”陈祥平告诉记者,“这些办法对有效保障蚕农的利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大大地增强了蚕农的积极性。”

江苏:“大丝绸”战略应对行业低谷

江苏省丝绸协会副秘书长罗永平告诉记者,截至2011年底,江苏省内绢纺企业有11家,生产能力为11.3万锭,生产绢丝约4000吨;就全国而言,江苏省依然是生丝生产的大省,生丝产量排名全国第二,并且是优质生丝主产区之一。

数据显示,2011年江苏省丝产量达19506吨,同比增加17.29%,绸缎产量达9018万米,同比下降23.47%。

据悉,江苏丝绸业在经历了连续三年的下滑,于2010年开始出现恢复性增长,2011年又经市场震荡,截至目前,省内丝绸业总体仍呈萎缩下滑趋势。

在此背景下,江苏省提出了“大丝绸”的概念,记者通过该协会了解到,所谓“大丝绸”,即将其从习惯上“丝绸工业”的代名词概念,转变为丝绸的农、工、贸、文以及一切与丝绸有关的实体、产品、人文和相关活动的各个领域“大丝绸”的概念,也就是说,从丝绸的一产、二产到三产,这样一个完整的产业概念。

对此,罗永平认为,江苏丝绸企业抓住丝绸商贸这一龙头,做精做强产业加工链,顺应、引导南北分工格局,扶持苏南、苏中、苏北丝绸一产、二产和三产错位发展及联系合作,形成江苏省丝绸行业新型棋盘。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