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委的核心价值
来源:中国企业报
国资委的核心价值
(上接特刊第二版)
当然,现在,我们搞国有企业,有时不是市场化,比如垄断就不是市场化的东西,所谓垄断,是排斥和窒息竞争,并不是大就是垄断,垄断和规模大是两回事,规模大有可能垄断,比如说微软,通过自己的市场竞争,全产品份额很大,可能占到80%以上,这是人家公平竞争的结果,但为什么又有人说它垄断呢?如果它利用自己的市场地位,排斥竞争的话就是垄断,比如它自己搞了一个浏览器,谁买浏览器,就要买它另一个东西,进行捆绑销售,就是垄断。
国企也是同样的道理,做的大并一定就是垄断,但如果它排斥竞争,就是垄断。
国企的股份化是可以做的,但我说的市场化的意思重点不在这。
首先,资源不应该由少数企业控制,比如说历史形成的三大油,我个人认为,真要保证能源安全,不应该光靠国企就能保证。
该领域的市场化应该向外资、民企开放,但现在的局面是开放也没有用,因为三大油已经掌控了整个局面。那怎么办呢?可以从进口权方面做起,对民企外资开放,市场准入应该加大。
第二,推进公平竞争。政府不应该视国企为自己的唯一基础,进行特别照顾,而是应该反垄断,谁妨碍竞争去打谁。只有这样,国企才能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因为越是不能竞争,国企越会失去活力。
像完全竞争的国企,比如说彩电、通信设备、汽车行业,它的领导不是仅仅当好官就能管理好企业,而像烟草行业,到哪儿去都能赚钱。由此,我的个人判断是,如果一个领域不需要特别的管理经营能力、什么都不用干就能大把赚钱的话,它就不是竞争领域,就有垄断的风险。
如果将来50:50(外商持股50%)放开的话,更需要真本事了。所以,我个人认为,下一步应该对外资和民企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让它们和国企公平竞争。这可能暂时会让国企痛苦,但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对国企恰恰是有利的。
而国资委的目的是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它可能本能上不希望引进竞争,结果就会导致垄断,排斥竞争,没有了竞争,国企真正要做好,是不容易的。这就需要国资委对自己的定位与时俱进。
现在实际中存在一种现象,贷款给国企即使亏了也没关系,贷给民企如果亏了就有责任,这样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下怎么搞好经济?
第三,去行政化。比如,我们谈论较多的“淡马锡”和法国电力,都是市场化经营的典型,董事会里可能有政府的代表,董事会外的经理人是市场化招聘的,而不是我们现在的行政级别,与行政挂钩的话势必导致企业市场规律的失灵。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国企改革的方向应该是市场化、去行政化。
在所有权不私有化的情况下,一步步推进国企的市场化改革,应该是未来的方向。
《中国企业报》:有专家提出国企边界说,即国企必须限制在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关键领域。国企要从那些不具有战略意义和战略意义不明显的领域撤出来,把这些空间让渡给民营企业。您认为呢?
王志乐:现在,国企占有的领地一步步扩大,我是不赞成的,国计民生的领域国企占据就可以了,因为国企历史上天然的东西容易对其它企业形成排斥,为了自己的健康发展,也应该引进竞争,像电信,凭什么只有那三家,别人做你要堵?还有能源、资源(钢铁等)等,如果把什么领域都圈进自己的领地的话,其实是不利于长期发展的。
国企也不一定非得从一些领域撤出来,进行股权多元化就可以自然解决了。
《中国企业报》:国企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多年过程中最艰难最具颠覆性的部分,始终伴随着思想的争论与实际利益的博弈。近年来,“权贵资本主义”的提法频频见诸报端,您如何理解这个提法?您觉得实际上有“权贵资本主义”现象吗?
王志乐:在市场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应该具体分析。我觉得现在有一种丑化市场经济的氛围,把不好的地方都往市场经济身上泼。我个人来看,很多不好的东西恰恰不是市场化导致的,而是由于干预过多,不按市场规律做导致的。
2006年以后,中国入世的过渡期完成,承诺的一些事都已经差不多完成。当时出现了外资收购的现象,一些人就盲目恐慌,导致了很多领域的倒退。
等2010年思想又重新扭转过来后,我们已经失去了几年宝贵的机会。所以,今后,国家应该用一种开放、改革、包容的态度来看待国企改革,走出一条真正的市场化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