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8版:企业家活动日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8版            企业家活动日特别报道
 

2012年5月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企业家精神核心是“两家”精神———七十六评发展实体经济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张荟婷

企业家精神核心是“两家”精神———七十六评发展实体经济

王利博制图 何为中国企业家精神?在实体经济加速重心化的背景下,关于中国企业家精神的研究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对企业家精神的概括也是歧义纷繁、莫衷一是。在笔者看来,中国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就是“两家精神”———以实业为家,以报效国家为己任,特别是在当前虚拟经济迅速膨胀的中国,实业兴国即是报效祖国的直接体现。 在这一点上,达利集团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丝绸企业,达利集团成立于1978年,并于1992年在香港证交所上市。30年来,达利集团将主业作为企业核心,一直致力于高品质丝绸制品的专业研发、生产和销售,终成为一家“高新技术企业”。这在当前虚拟经济猖獗的中国实属不易。面对当前实体经济贫血造成的国家产业空心化的中国,达利集团以实业兴国无疑为当代企业树立了榜样。其所谓的达利,实是达企业实体之利,达国家之利。 达企业之利:达利集团在金融危机到来的这三年的销售情况呈明显上升态势,该公司坚持“保增长、促转型、决胜终端”的市场战略,数次舍弃房地产机会,以品牌建设为核心,全面推进公司各项工作向效能型、创新型、敏捷型转变,实现公司经营业绩的持续增长。达利集团不但让企业获利,还使得企业的员工薪水逐年上升,在一定程度上为国家减少失业率、缓解就业压力。在实体经济严重下滑的当前,中国需要像达利集团这样的企业,踏踏实实地做好实业,勤勤恳恳地创造财富。当企业不再把资金投入到实体经济上从而造成实体经济的“空心化”时,当企业家开始忽视实体经济而过度依赖虚拟经济时,达利集团以实业兴国无疑为我们树立了信心。 众所周知,实体经济平均利润低,因此才会有企业家们的实业精神衰退,呈现出“钱生钱”的浮躁心态。企业家们似乎也都知道虚拟经济是分配财富,只有实体经济才是财富的真正缔造者和传承者。然而,大多数的企业家正处在一个大转型的时代背景下,难免会被金钱蒙蔽了心智,早已忘记老祖宗们“实业救国”的企业家精神。今天有人说房地产挣钱,于是一窝蜂地去炒房,明天有人说贷款公司回报率高,于是哗啦啦的全去投资,如此一来,民族企业将何去何从?国家经济未来又将何去何从?因此,中国企业家精神核心之一就应以实业为家,进一步说,是以主业为家。 达国家之利:达利集团以丝绸为主业,肩负起“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丝绸文化”的文化使命。丝绸业曾是中国国粹,然而当今世界,丝绸早已普及,但是身为发源国却没能好好利用这笔资源。达利集团正是本着以丝绸为主业,重新续写我国丝绸之路的新辉煌,将重新让丝绸崛起,屹立于世界的舞台熠熠生辉,把杭州丝绸走出中国、走向世界作为企业愿景,以报效祖国为宗旨,这才是一个中国企业家应有的精神状态。时代在进步,时代在发展,我们也需要偶尔停下脚步审视自身,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亘古不变的民族精神与自信自强的民族气节早已刻上了时代的印记。身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的中国企业家是否需要有以国为家、家国天下的气宇轩昂?又是否需要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弘扬我中华之浩浩荡气优良传统的豪迈豁达?答案当然是需要。因此,从一企意义说,中国企业家精神最高境界就是以报国为家。 古语有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的兴衰成败与国人是密不可分的。纵观历史长河,古代有奇货可居的吕不韦、富甲天下的陶朱公,才会有秦汉之际的“富商大贾周流天下”的美名;近代有实业救国家张謇、“面粉大王”荣德生,才会有民族资本主义在列强瓜分下,在夹缝中幸存;现代有海尔、联想和达利集团等一批有着实业精神的企业,让我中华民族增强敢于挑战世界顶尖企业的自信心。他们正默默地向世界诠释着“中国企业家精神”。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社会阶层构成的最大变化,是前面没有企业家这个群体,这个群体的出现,就不可避免地成为历史创造者,成为中国商业文明的主角。然而这毕竟是一个新生的群体,其精神世界有个磨砺完善的过程。“以钱生钱”狂热的兴起,实体经济的萎靡不振,企业家心灵世界义利间冲突到了前所未有的强烈程度,遍地的冲突证明中国企业家依然普遍缺少对根本利益的重视,缺少决定企业成败的伦理。到底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企业家精神,其核心是什么? 中国企业家精神核心就是“两家”精神,以实业为家,以报国为家!正如达利集团CEO林平曾经说过的那样:“我是一个实业家,不是一个资本家,我所有的钱全在我的实业上面,以实业报国是我的心愿。”中国的企业家们都该好好像林平这样也能够好好审视一下自身,身家财产还是不是自己追求的首要目标?是不是能够好好思考一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对于企业家的意义。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