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的实体精神回归是一个系统工程———七十五评发展实体经济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李友志
企业家的实体精神回归是一个系统工程———七十五评发展实体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家”这个称谓开始被经常使用,其实“企业家”这个词特指那些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而企业家精神的核心便是实体经济精神,很多被称为“企业家”的人都是名不副实。随着这一事实被国内一些真正的企业家和有识之士认知,呼唤企业家精神回归就不断被提及。但是实体经济精神回归,谈何容易。
首先影响企业家实体精神回归的就是外部环境因素,包括四点:第一是市场准入难,第二是融资难,第三是税负重,第四是权益保障,得不到有效的保障。现阶段,中国经济处于较为困难的时期,实体经济发展受到限制,虚拟经济过盛,影响企业家精神回归的这四个因素表现得就更为明显了。
所以,解决企业家实体经济精神回归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政府作出相应的反应,如降低企业贷款的门槛、减轻营业税负、向企业提高技术支持和政策保障等等。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就有对这一企业呼声的回应,如“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重点支援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2012年中央将“安排150亿元,支援4000多个项目”等。这些政策表明,政府已经开始关注实体经济这个问题,并已经采取相应的行动以支持企业的发展和企业家精神的回归。但是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政府做得还不够多,企业发展面临的障碍还比较多,企业家实体精神回归的过程还比较坎坷。
在政府层面,美欧等发达国家的很多做法都值得我们参考和学习。其中一点就是,对中小企业的政策优惠方面,国家对这些企业往往征收较轻的税负,同时还多方面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在美国,企业家往往指创建自己的、新的小企业的人,国家通过各种政策支持个人创建自己的企业,培养个人的企业家精神。事实上,曾经盛行于美国商业学校的“企业家精神”方面的课程就源自30年前的《如何建立自己的小企业》的课程,这两者在许多方面并无显著的不同。
国内曾有学者在阐述如何培养企业家实体经济精神的时候,提到政府要做到四点:一是提高企业家的社会地位,激发他们的职业献身精神;二是建立和完善企业家市场,强化企业家的功利和成就动机;三是建立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铸造企业家精明睿智的精神品格;四是多方面政策支持,激发个人的创业激情。笔者认为,这几点正是政府应该行动的方向和目标,这几点做好了,企业家实体经济精神生长的土壤将会“肥沃”起来。
哲学告诉我们,事物发展的原因除了外因,还有内因,内因决定外因,外因反作用于内因。由此可见,培养企业家精神除了需要政府的相关辅助,更为重要的是企业家本身的努力。
19世纪五六十年代,“石油大王”约翰·D·洛克菲勒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在短短几十年内展现了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一方面,他创建的标准石油公司,在巅峰时期曾垄断全美80%的炼油工业和90%的油管生意;另一方面,他笃信基督教,克勤克俭,捐款总额高达5亿美元。洛克菲勒成就“石油神话”的原因,除了当时美国经济环境的宽松,更为重要的是他本身的努力和所具有的独特的企业家实体经济精神。
曾有学者呼吁中国当代的企业家寻找“士魂”,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道德精神,从中国传统儒学文化中寻找企业家精神生长的营养“肥料”。笔者认为,如果中国当代企业家能够做到不断自省、自律、自觉谋求道德素质的提高,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崇德重义、诚实无欺的道德精神,那么,将会大大有利于中国企业家实体经济精神的建构。
当然,除了上述内容,企业家大胆图新、拼搏奉献、富含激情等这些个人品格也很重要。但是,笔者认为,道德因素对于企业家精神的培养来说最为重要,因为现在的中国正处于道德危机和道德缺失阶段,企业界也是这样。只有重铸了中国企业道德,才能有机会建构起完整的企业家实体经济精神体系。道德没有了,又何谈精神体系?
企业家实体经济精神回归是一个系统工程,在重新建构企业家实体经济精神的过程中,急不来。整个工程需要中国企业家们不断的努力,步步为营。当然,也不能像某些人那样,认为企业家实体经济精神建设“路途遥远”,就放弃了。企业家实体经济精神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责任感与使命感、进取心与事业心成为社会迫切需要的资源。所以从现实角度来看,积极建构企业家实体经济精神体系,也具有很大的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处于转轨时期的中国,迫切需要一大批顺应时代潮流的企业家。而要造就这样一支企业家队伍,最重要的是要与时俱进地培育和弘扬符合时代要求的企业家实体经济精神。这就意味着,中国的企业家要善于抓住机遇,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开拓精神;要善于团结社会和他人,将个人的企业家精神转变成一个团队的企业家实体经济精神。千百万企业家实体经济精神的回归,将带动中华民族实体精神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