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9版:北京车展特刊·看安徽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9版            北京车展特刊·看安徽
 

2012年4月24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安徽汽车列阵2012北京车展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张晓梅张骅吴明

安徽汽车列阵2012北京车展

江汽展台启动现场

奇瑞媒体发布现场

在全球经济处于低谷的关键时期,2012北京车展姗姗来临。4月23日,是2012北京国际车展媒体开放日,来自全球的汽车厂商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在中国接受世界的检阅。渴盼已久的数百家媒体近千名记者,将用他们的镜头和文笔记录下这精彩的历史。以奇瑞、江淮为代表的安徽汽车依然高举自主品牌的大旗,以强大的阵容列阵2012北京车展。

汽车皖军面临转型挑战

中国车市在经历了两年疯长后,2011年似乎一下失去了动力,其中单季甚至出现了10年来罕见的负增长。这其中,安徽汽车工业也不例外受到了市场冲击,销量减少效益下降。我国自主品牌代表之一的皖汽,和全国大多数汽车制造企业一样面临转型挑战。

4月22日,江淮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安进在新闻发布会上强调:“我们的规划就是结构调整,就是做实,就是坚持品质和技术研发。因为在这种环境下,我们认为盲目的追求规模,追求产量,不是我们自主品牌,尤其江淮汽车走这个道路的选择。”这是安进执掌江淮以来首次在国际性车展上亮相,他的阐述确立了江淮汽车化解转型挑战的正确方向。

同样,作为自主品牌领军企业的奇瑞汽车也一改往日追求销量为上的战略取向,4月23日,北京车展媒体日的一场记者见面会上,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明确告诉记者,创新是奇瑞的灵魂,在这方面奇瑞不会有丝毫动摇。创新不仅仅是产品本身问题,还包涵了研发、工艺规划、生产线、供应商、采购、物流、销售和服务等最基本的整合。

走出去请进来加速车企转型

在当下汽车市场低迷的现实面前,足够的销售量还是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此,走出去成了皖汽加速转型的又一台发动机。2011年安徽省汽车出口21.6万辆,出口额16亿美元,表现十分突出。其中奇瑞出口15.2万辆,江汽出口6.3万辆,巴西成为皖产汽车在国外最大的市场之一。

从2011年3、4月份开始登陆巴西到现在已在巴西市场销售汽车3万7千多辆,江汽公司仅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就实现了其他企业要几年才能实现的目标。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又通过“请进来”,充分利用在日本、意大利等地设立的海外研究机构,大力提升产品的品质。

像江汽公司积极请进来、走出去一样,奇瑞汽车同样是在与国内外研发机构和企业的紧密合作中不断提高自己产品的品质。西班牙银峰集团是一家以生产高品质汽车铸件而闻名的企业,由于看好奇瑞提供的广阔市场,这家企业同样漂洋过海,来到了奇瑞附近安家落户。现在企业投资1亿美元建成的自动化铸造生产线已投入运行,全部达产后,每年生产的曲轴等高端铸造件能达到9万吨,从而能更好地满足奇瑞产品转型升级的需要。

新能源汽车成为发展方向标

4月18日,在国务院召开的常务会议上,历时数载、几易其稿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讨论通过。《规划》提出的“争取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达到50万辆,到2020年超过500万辆”的发展目标,将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带入到一个全新的时期。

安徽近年来高度关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壮大、存在问题与挑战,对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形成了较为全面、客观的认识和判断。以江淮、奇瑞为代表的安徽车企也在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市场化的实践中取得了丰富的成功经验和实际业绩,安徽省已具备了打造电动汽车产业集群的比较优势。

奇瑞“十一五”期间完成“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9个国家重大项目,已有A5BSG、A5ISG混合动力轿车,QQ3EV及M1EV纯电动轿车上市销售;2010年,江淮汽车一次性向合肥投放585辆同悦纯电动轿车,创造全球最大批量的纯电动轿车投放纪录。去年11月27日,江汽第二批共1000辆同悦纯电动车又发售上市;安凯400多辆纯电动客车在15个城市运营,市场占有率超过80%,成为全国覆盖城市最多的新能源汽车品牌。

在这次北京车展上,两家企业都在新能源汽车上给人以新的认识。代表新能源发展技术的第二代江淮同悦纯电动车、和悦增程式电动车升级在展台上亮相,吸引了众多媒体记者,他们深深地感到,江淮汽车在新能源汽车的实践中步子迈得越来越扎实。

奇瑞在车展上首发的两款概念车中,就有一款是新能源概念车。据悉,该车是一款基于云技术的智能化新能源车,通过云技术实现信息共享,力求达到无限续航增程,是一种全新的能源与移动解决方案。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