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6版:北京车展特刊 解码 标准·法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6版            北京车展特刊 解码 标准·法规
 

2012年4月24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安全气囊标准为何长期缺位

众多国内外知名品牌无法回避的难题———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陈青松

众多国内外知名品牌无法回避的难题———安全气囊标准为何长期缺位

因安全气囊系统存在缺陷,现代起亚集团实施了多次召回,涉及伊兰特、索兰托等多款车型。

CFP供图

近年来,由于汽车事故安全气囊未打开造成的伤亡事件屡见不鲜,由此引发的消费纠纷也频繁出现。《中国企业报》记者调查发现,此类事件发生的过程几乎如出一辙:各厂家和4S店给消费者不是声称“没有撞到撞击点”、“速度不够”、“角度不对”等各种说法以推卸责任就是在检查后认为“安全气囊没问题”。

这些问题正凸显我国安全气囊标准缺失的尴尬。

相关事故关键词达149万条 《中国企业报》记者从汽车投诉网获悉,有关汽车安全气囊的投诉时有发生。车主李先生称,2011年农历12月的一天早上,一辆北京现代伊兰特连续直撞5棵树(直径10厘米左右,均撞断)后,安全气囊都未打开,当时时速120—130,驾驶员受伤。但厂家给出的结论为:撞击力和速度不够。

同样来自汽车投诉网的消息,2009年11月28日,吉林长春的孙先生驾驶北京现代伊兰特从长春前往榆树市,因路滑再加上避让摩托车,导致车辆迎面撞上一棵大树,车辆受损严重,但没有一个气囊正常打开。事后北京现代称由于没有撞到触发点,所以气囊没有打开是正常的。

事实上,因安全气囊问题现代起亚汽车已经不止一次实施召回。

媒体根据公开资料整理,2011年,现代起亚汽车集团在中美两国共召回12次,涉及车辆73.6万辆。其中,因为安全气囊问题召回四批次50万辆,涉及伊兰特、索兰托、圣达菲、维拉克斯等在中国销售车型。今年3月起,韩国现代起亚汽车集团在美国召回14.5万辆起亚远舰和RONDO,原因是气囊系统存在缺陷。

有业内人士表示,由于目前并没有关于安全气囊方面的相关标准,所以以现有的条件来看,要反驳厂家的这一结论还有相当大的难度,也正因为如此,才让厂家在说“非质量问题”时显得底气十足。

据相关资料显示,近年来,比亚迪F0、奇瑞、力帆、长安马自达、一汽奔腾、丰田凯美瑞、北京现代悦动、伊兰特,甚至凯迪拉克、雷克萨斯、奔驰等众多国际知名品牌也深陷“气囊门”,且大多数案件难以解决。《中国企业报》记者在互联网上以“安全气囊车祸”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显示相关结果约1,490,000个,有关发生事故后安全气囊打不开的案例更是涉及国外国内各知名品牌,奔驰、宝马、奥迪、丰田、本田、现代、比亚迪等均在列。

安全气囊标准由厂家自定 《中国企业报》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目前,我国评价汽车安全气囊是否存在缺陷的国家标准一直缺失,甚至连行业标准也没有。各汽车厂家使用的安全气囊,其标准都是由厂家制定的企业标准。

由于无法界定汽车安全气囊的质量及其匹配工艺是否合格,一些汽车厂商在处理此类纠纷时,动辄就拿“撞击角度不对或力度不够”来推卸责任,这几乎成了汽车厂家的“外交辞令”。

记者注意到,消费者与汽车厂商因此发生纠纷后,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要想举证安全气囊不合格,难度非常大。当消费者和商家对此意见不一致时,一般只能通过鉴定来解决。

而事实上,目前国内有条件和能力的鉴定机构并不多,即使是做汽车安全的专业检测机构,也极少有人愿意接受个体送来的安全气囊样品质量委托检测。而有些机构又与汽车厂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更重要的是,气囊的技术标准和数据目前都是由各个厂家自己来制定,即便进行鉴定,也需要厂家来提供技术参数,鉴定才能进行。由于各个厂家的技术标准存在差别,这同样给鉴定制造了难度和障碍。

一位投诉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没有权威的机构能够检测现代汽车的安全气囊合格与否,而现代汽车出示的检测报告是其按照自身标准的自我检测,怎么能不合格?

普通消费者在汽车维权过程中本就处于相对弱势地位,鉴定困难拿不到权威的检测报告,又没有国家标准,要想在安全气囊方面打赢和汽车厂家的纠纷官司,几乎不可能。

《中国企业报》记者了解到,早在2009年10月份,辽宁、四川、河北、天津、江苏、江西六省市消协联名,向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递交了《关于尽快出台汽车安全气囊国家标准的建议函》。

该《建议函》称,由于标准的缺失,导致以下三种情况的出现,一是无法界定汽车安全气囊的质量及其匹配工艺是否合格;二是消费者与汽车厂商因此发生纠纷后,由于标准的缺失,导致消协组织的调解工作无法可依,从而使此类纠纷成为投诉处理中的一大难点;三是即使消费者因调解不成而起诉到法院,法院也往往因为标准的缺失无法判定产品是否存在质量缺陷,从而使消费者的正当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护。

据《中国企业报》记者了解,有关安全气囊安全的标准方面,国家只是在2006年4月出台了3项涉及安全气囊零部件的推荐性国家标准,它仅规定了单独某一零部件的试验方法,属于零部件在装配前的试验标准,而不是整个安全气囊集成系统的评价标准。它并不能作为判定气囊制造质量是否合格、气囊与具体车型是否相匹配的依据,更不能作为判定事故发生后安全气囊是否应该打开的依据。

2009年,媒体报道称,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已经启动汽车安全气囊国家标准研究项目,同时也已经向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提交了该标准的立项申请。

然而直到今天,有安全气囊的国标依旧没有任何进展。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