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5版:人文·生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5版            人文·生活
 

2012年4月24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华尔街日报》称“私人飞机在中国是摇滚明星地位的象征”。私人飞机用户群体的主要成员———中国商人,其实对“摇滚明星”这个角色并不来电。
  无论是自掏腰包购买私人飞机,还是带着迷恋投身民营航空;无论是对飞翔的向往,还是冲击垄断的航空市场———在中国的苍穹之下,中国商人的飞行之梦,是“飞”一般的历险。

每一个十年都有一个“飞翔”的中国商人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汪静赫

每一个十年都有一个“飞翔”的中国商人

王利博制图

1985年郭元英买飞机赠政府与后来富豪购私人飞机多为了个人出行方便舒适相比,郭元英买飞机的目的却是为了集体。

在私人飞机成为中国企业家新宠很多年之前,一个叫郭元英的人就买了一架属于自己的飞机。时间是遥远的1985年。

1984年3月,37岁的郭元英花了3个小时,做了一个改变他一生的决定:买一架飞机。

在几乎所有的公开资料中,郭元英均被描绘成“中国农民买飞机第一人”。在2010年一篇由其口述编撰的文章里,郭元英亦说:“我是中国第一位买飞机的农民”———但其实,他还是一位企业家。

1983年早春的村路上,郑州市沟赵乡农民郭元英停下了脚步,因为他听到广播里正播送“国家允许干个体户”的消息。彼时,“打击投机倒把运动”还“余音未了”。

靠挣工分养家的郭元英立即有了新想法。不久之后,他贷款3000元在自家办起了一个纺织配件厂。这是当时沟赵乡第一个家庭工厂。

由于当时植棉面积较广,集体作业使得纺织业发达,中原地区又是棉纺龙头行业,郭元英生产的配件极为畅销。

1984年3月的一个夜里,从填饱肚子到成为万元户刚刚一年的郭元英开了个家庭会议。他对家人说:“咱乡里种棉花多,飞机给棉花洒农药,省时省力,我们就为乡里买架飞机吧。”

按照郭元英的构思,“个人赚了钱总要想着给政府做点贡献,要为集体着想。”更重要的是,买飞机的钱,郭元英拿得出。

与后来富豪购私人飞机多为了个人出行方便舒适相比,郭元英买飞机的目的却是为了集体———在那个年代,这是一个不意外的理由,但其结局却是意外的。

1985年1月,郭元英花了27000元订购的一架“蜜蜂三号”农用飞机运抵郑州飞机场,随后,他将飞机赠给了沟赵乡政府。

郭元英捐献飞机之举轰动全国。1988年,郭元英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在北京,他和邓小平合影留念。

然而,出名的结果不仅于此。

郭元英渐渐“无力顾及生产”,而加工纺织机配件这门生意被更多人所热衷,似乎在那些人的心中,做这个生意就可以“挣大钱、能买飞机”。

“我的生意被抢了。不久,我只得将自己的配件厂关门。”郭元英说,“关门后,我本应转做别的生意。但我在精力充沛的时候失去了机会,后来因为身体有病等原因,想东山再起不容易了。”

飞机的命运竟意外与郭元英悄然吻合。

当那架适合大面积作业的飞机买回来时,农村开始分田到户,“谁家想种什么就种什么”,没有人需要用飞机作业。此外,飞机要经审批才能飞行,空中线路和飞行高度等难题解决不了,于是一直闲置,成为了乡政府的“累赘”。

这是郭元英未曾想到的———当然,也包括他自己后来的命运。

2010年,63岁的郭元英应某报邀约口述往昔。

“我是从集体时代过来的人,一旦生活条件好了,就萌发了为集体干点实事的念头,就这么简单。现在的年轻人可能理解不了。”郭元英在这篇自述文章中说。

如今可以找到的关于郭元英的信息基本上都来自于这篇自述文章。

那段时光已经远去,曾经的万元户早已消失,郭元英的身影沉寂已久。

在媒体的视线中,郭元英随着那架远去的飞机一起被遗忘了。

1996年张跃成为拥有飞机驾照首个商人那个亲自开飞机的拉风张跃消失了,他渐渐习惯于“拎个包挤商务舱”。

1996年冬天某日,北京大雪,航班延迟。

坐在机场很久的张跃焦灼地发现自己的等待似乎永无尽头:通往全球各大城市的航路纷纷恢复通航,唯独自己要去的长沙方向一直没有动静。

这位时年38岁的远大集团总裁,顿时“感受到了歧视”。

看着其它航班的飞机腾空而去,购买私人公务机的念头也在张跃心里如电光火石般升起。

一个月后,张跃前往美国。在参观了两家公务机公司和一家直升机公司后不久,他耗资7000万元购买了美国“塞斯那”公务喷气式飞机及“贝尔206”直升机各1架。由此,张跃成为中国拥有私人公务机和直升机的第一人。同年,张跃成为中国内地第一个拥有飞机驾照的商人。

为什么要购买飞机?张跃的答案是:“用金钱买飞机,赢得的是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1996年8月,国家民航局允许进行“私人飞行执照”培训。

张跃的飞行之梦正当其时。

从那时起,在各种公开场合,媒体记者们总爱问张跃同一个问题:“张总,这次您的飞机停在哪里了?”

受张跃的影响,湖南长沙成为中国购买私人飞机最早爆发的城市。

远大集团有一首《远大之歌》,歌词中有这么一句:“让我一生的时光,在蓝天上自由飞翔:我用一生的时光,追求远大的理想……”据说,每当张跃坐上私人飞机穿梭在云间时,都会开心地哼唱。

这样的逍遥自在与创业之初的艰辛成天壤之别。

1970年,12岁的张跃听到教画画的老师对他说:“创作是天才,临摹是奴才。”“做别人没有的东西,干别人不敢干的事情”,这一理念从此在张跃心里种下。

1978年,20岁的张跃毕业于师范专科学校美术专业,6年后,他辞别教职,转行从商,经历了创办广告公司,经营电视机、摩托车,做室内装修的折腾后,成功地将锅炉公司建成了全球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直燃式中央空调企业。

2006年7月,张跃驾驶着自己的私人飞机到达博鳌,参加在当地举行地产巨头云集的房地产论坛。“我一直恨博鳌没有停机坪。”抢足风头的张跃说。

很长一段时间,个子不高的张跃都以这种拉风的出行方式和说话风格著称。

改变发生在2008年。

张跃将公务飞机束之高阁,改乘民航班机———这曾是促使他买私人飞机的出行方式。

这一切都是为了环保———因为“每飞行1000公里,就要砍24棵树”。

张跃不但自己放弃私人飞机,他还劝他的企业家朋友不要买飞机。

在张跃看来,同当年买私人飞机是为了追求个人的基本享受一样,如今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放弃飞行也是一种幸福的追求。

几年前那个亲自开飞机的拉风张跃消失了,他渐渐习惯于“拎个包挤商务舱”。

“如果现在的全球气候问题没有这么严重,在天空里翱翔是很舒服的。”张跃说。(下转第十六版)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