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银行围剿12万亿高端客户资产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王敏
私人银行围剿12万亿高端客户资产
图表数据来源:《中国私人银行发展报告2012》本报记者林瑞泉/摄
近几天,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接到了一家私人银行业务经理的电话,让他加入该行高端客户群,他有点惊讶:难道私人银行的客户门槛降低了吗?“转念一想,这大概也跟私人银行业竞争比较激烈有关系吧。因此,我希望这种竞争不是一种简单层面的跑马圈地,而是基于更优质的服务和更高端的人才基础上的有序竞争。”郭田勇表示。
郭田勇遇到的事情蒋女士同样遇到了,她不懂私人银行是什么东西,只是好奇自己的电话是如何泄露的,以至于对方能精确地叫出自己的名字?
简单的一个电话暴露出的是私人银行业仍然处于摸索和起步阶段。
千万资产人群5年超百万仍被低估
4月18日,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郭田勇表示,“截至2011年年底,我国个人资产1000万元的人群数量高达118.5万人,2011年前五年平均增速为29.1%,我们预计‘十二五’期间年平均增速为17%,到2015年我国高净值人群数量将达219.3万人。”
这是自2007年中资银行成立私人银行部门以来,高净值人群数量首次超过百万。即使如此,郭田勇表示,政府官员并未以“显性身份”出现在高净值人群的范畴,这与其政治身份相关,也间接证明以往高净值人群规模存在被低估的状况。
高净值人群特指个人可投资资产超过1000万元的人群,相应地,超高净值人群特指个人可投资资产超过1亿元的人群。
近日,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和中信银行联合发布了《中国私人银行发展报告2012》(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10年国内高净值人群占总人数比例为0.078%,人数较2006年0.028%的比例增长了近3倍,其持有的可投资资产占比也从28.7%增长到了34.5%。财富的地域集中优势也日趋明显,超过2/3的高净值人群集中在6个主要地区,即北京(18%)、广东(16%)、上海
(14%)、浙江(13%)、江苏(7%)和福建(4%)。
郭田勇预计,未来几年,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推进,中西部地区财富积累也会高速发展。
保值增值服务是私人银行的一大主业
郭田勇告诉记者,在中国银行业战略转型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基本功能开始从充当融资平台向融资和金融服务平台并重的状态转变。在这种态势下,各家商业银行均马不停蹄地加快自身私人银行体系建设。
据《中国企业报》记者了解,截至目前,设立私人银行部门的中资商业银行已达13家,分别是中国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交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民生银行、农业银行、兴业银行、光大银行、浦发银行、华夏银行和北京银行。
“截至目前,在高净值客户大幅增加的同时,各家银行开拓客户的能力也丝毫不逊色。比如,根据最新的年报显示,2011年中信银行私人银行客户数为23152人,较上年大幅增加130%,中国银行2011年私人银行客户数量增长60%。”郭田勇表示。
郭田勇说,根据调查,高净值人群的需求具有特殊性,在不同资产规模下,高净值人群对其资产的配置表现出不同的风险承受能力。整体来看,高净值人群以中等风险投资为主,追求收益和风险的平衡。
但随着资产规模的逐步扩大,其对中等风险的投资倾向就产生了分流,一方面,注重调节低风险资产配置,以保值为基础;另一方面,在可投资资产达到一定规模后,其对风险的承受能力相应提升,表现为对高风险资产配置的偏好。
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高净值人群并不盲目地挑战高风险追求高效益,而是稳妥地、有计划地通过配置资产在低、中、高风险投资中的比重,最大程度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
针对目前媒体爆出的《银行揽储新招:存800万孩子就能上名校》的新闻,中信银行私人银行中心综合管理部总经理助理聂俊峰说,打造针对客户及其家庭的一揽子服务,成为资产管理和家庭管理的集大成者是私人银行的服务真谛。报道将“私人银行推进增值服务”归因为“主业不强”是对私人银行的误解。
对此,郭田勇同样表示,增值服务原本就是私人银行的一大主业,特别是随着中国富人从暴发户向贵族心态的转变,其重要性将日益凸显。根据调查,有43%的高净值人群选择私人银行的原因就是“稳健增值”。
这样,从2007年私人银行开业之初被误认为“私人开办的银行”、“私人的银行”等认知误区,到70%以上的高净值人士可以准确理解私人银行的基本概念,用了5年时间。
产品、人才、体制、监管等制约导致“富矿不富”
中国银监会主席助理阎庆民把私人银行誉为“皇冠上的明珠”。对此,郭田勇表达了同样的看法,“私人银行面对最高端的客户,可谓银行业务中的‘富矿’,阎庆民谓之‘皇冠上的明珠’并不为过。”
“但由于我国还在发展初期,各家银行不同程度地存在产品单一、体制不畅、经营粗放等方面的问题,导致‘富矿不富’。”郭田勇同时表示。
《报告》显示,可投资资产超过1亿元以上的超高净值人群对私人银行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缺乏依赖度。“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私人银行提供的产品还比较单一,侧重于低风险的固定收益类产品,也说明了在中国金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现状下,很难跨部门跨行业运作,涉及高风险行业私人银行不能进入的尴尬局面。”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中国工商银行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胡亚冰如此表示。
郭田勇说,未来的私人银行存在着业务模式由“卖组合”转向全权委托资产管理核心战略,服务范畴由“管客户净金融资产”向“兼管资产与负债”的财富管理与投融资结合模式进行转化的趋势。
华夏银行个人业务部总经理许明表达了类似的看法。他说,目前制约私人银行发展的瓶颈有两个:一是银监会没给私人银行资产管理牌照;二是人才队伍远远不够。高端客户大多有自己独到的思维方式,怎么能跟其平等交流是个问题。
许明说,一家私人银行的招聘广告很能说明问题,就是要招男性40岁以上,女性35岁以上,个人有一定资产的人做私人客户经理。这种定位是很精准的。
据胡亚冰介绍,工商银行专门有个团队叫“专户部”为私人客户服务,今年,工行的私人管理业务超过了1万亿,采取的是事业部制的方式,总部在上海,在全国7个地区有分支机构。许明介绍,华夏银行这两年的高端客户增长得很快,准备在个人业务部下成立一个私人客户中心,专门管理高端客户资产。
中信银行私人银行中心总经理马劲松认为,私人银行从业人员需要德才兼备。为高净值人群服务,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是一方面,个人修养和道德素质也是很重要的方面。
但恰恰是,现在私人银行队伍的素质良莠不齐,才会出现文章开头所说的客户经理到处乱打电话、乱发短信的局面。胡亚冰认为,对个人信息的保密至关重要。但实际上,根据《中国企业报》记者的了解和亲身经历,银行和其他投资理财机构分享客户个人信息,在圈内早已是公开的秘密。
胡亚冰举的一个例子很能说明现在人才严重缺乏的问题:工行最近推出了一套“全球商品套利”产品,相对比较复杂,不在低柜销售,专门针对高端人群,但在几次路演中,团队甚至还没搞明白产品本身的意思。有的客户很感兴趣,过来询问,工作人员居然解释不清楚。从这方面来讲,私人银行的从业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而许明认为,要做好资产管理,建立一个信托文化很重要,西方文化是建立在制度文化上的,东方文化讲的更多的是人情,而在巨大利益面前个人道德是靠不住的。
据《中国企业报》记者了解,在外部监管方面,目前国内私人银行所适用的监管法规主要是依据现有的商业银行监管管理法规体系,在投资方向、风险管理等领域并未体现私人银行的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行业的发展。
由此,郭田勇呼吁:监管政策要适时改变,未来应该考虑授予私人银行管理资产牌照的权利,为其业务打开空间,从而使其真正成为一个可开采的“富矿”。郭田勇说,“出台私人银行管理办法、适当放宽经营限制、实现差异化监管等都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