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再升级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陈玮英
中国制造再升级
“如果我们想成为世界级企业,那么我们必须直接接触到全球最优秀的制造业和工程人才。”三一重工欧洲公司相关负责人如是说。三一重工是第一家在德国建厂的中国公司。
在当今工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德国制造”已成为世界市场上“质量和信誉”的代名词。而“德国制造”之所以能够称霸世界,有人认为是因为德国人能把普通的金属敲打成震惊世界的科技奇迹。
赶超德国,是“中国制造”的一个梦想。“而当务之急是为中国制造创造弯道超车的良好发展环境。”国务院国资委研究局副局长楚序平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
中国制造VS德国制造
2012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23日在德国举行,中国展团再次成为展会参展最大阵容,参展企业近500家。
中国制造再次以“大”的形象亮相德国。
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公布的一项评估称,2008年中国已超过德国成为世界机械制造大国。我国有21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排世界第一。其中,发电设备产量、数控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均位居世界第一。在常规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港口装卸机械、水泥成套设备等制造领域,中国不仅早已替代进口,并已占领了重要的海外市场。
截至目前,我国装备工业领域已形成了一批具有综合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专业化企业,如一汽等四大汽车企业集团、上海电气集团、南车集团、北车集团、中航工业集团、国机集团、通用集团等;一批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股份制企业和民营企业正在成长,如中联重科、三一重工、沈阳机床等;一批由科研院所和大学创办的高科技企业正在崛起,如振华港机、南瑞继保、山河智能等。
咨询公司Simon-Kucher&Partners董事长赫尔曼·西蒙曾表示,在全球市场出口领域的竞争中,中德两国正越来越多地发生碰撞。自2003年至2008年,德国一直是全球第一大出口国。2009年,中国超过德国,坐上了头把交椅———而且中国将继续保持这一地位。
2010年,中德两国双双再次显示了强劲的出口增长,并捍卫了自己的地位,在出口方面远远领先于美国,由于中德出口商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两国之间的竞争将相当激烈。
中国制造貌似对德国制造构成了不小的威胁。
德国机械设备制造联合会的克林格贝格十分重视来自中国的威胁:“在低中档的产品中,我们将明显感受到来自中国的竞争。我们必须制定对策,或者与中国结盟,或者将部分部件,部分生产转移到中国。在低、中价位领域,中国人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痛苦。而在高价位领域,我们的战略十分明确:更多投资于研究,投资于新技术,保持我们的领先地位。如果不这样的话,那么在高价位,高技术领域,中国人也会给我们造成压力。”
“但事实上,目前中国制造与德国制造之间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楚序平表示。
制造大国面临前后夹击
2009年,三一重工超过德国的普茨迈斯特,成为混凝土泵领域的全球领军企业。
三一重工不是典型的中国企业,但它代表着未来的方向。有分析认为中国是德国未来最可怕的竞争对手。
虽然2009年中国出口赶超德国,跃居世界第一位。但仍未摆脱大而不强、大而不优的困境。在出口贸易国际产业链分工领域,中国制造处于初始原材料供应国与最终消费产品生产国之间,受着两端利润的挤压。
德国机械设备制造联合会对中国各机械制造领域的现状和发展潜力进行了一项全面的调查。负责调查的约阿希姆·伊尔克认为,中国目前还没有对德国的机械制造业构成威胁:“中国人缺乏对西方市场的经验,缺乏管理经验,缺乏尖端技术和开发尖端技术的资源。他们也还没有认真关注国际竞争。他们的态度很放松。在他们看来,未来早晚是属于中国的,就像几百年前一样。”
但是,2012年1月我国出口额同比下降0.5%,这是2009年12月份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这一信号的释放,预示着支撑“中国制造”的国际贸易空间正在缩小。新一轮制造业争夺战正在全球范围内打响。
据《德勤中国竞争力调查报告2011》数据显示,目前大部分东南亚国家的人力成本约为中国的50%。而且,从制造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来看,当前越南是约每月1000元,印度大概是600元,而中国东部沿海已经达到了2500元至3000元。中国工人的平均工资还处于上升通道之中,更加使得中国在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领域竞争优势下降。也就是说,我国制造业的低成本优势正在削弱。
商务部研究员梅新育称,在高端领域,中国将受到欧美阻击,在低端领域,越南和印度虎视眈眈,中国制造业面临被前后夹击的巨大隐忧。
中国工业获得全球首屈一指制造能力似乎是被动的,而且似有不情愿之意。
原因在于,这“首屈一指”的大部分是组装业,这也是
“中国制造”最受国人访病的方面。
组装业大多是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的,甚至是污染环境的,但过分轻视组装业也是不妥当的。有人用“中国东莞一堵车,全球电脑就断货”来形容这一现实。
这种掌控力自然无法与概念创新、关键技术开发、产品设计、品牌营销和终端零售等“微笑曲线”两端相比,但是对于过去曾经一穷二白的中国来说,以这样的方式融入国际产业链也是恰如其分。
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认为,中国要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历史跨越,发展绿色和智能制造则是实现该历史跨越的关键所在。
“当你的技术水平和别人越来越接近的时候,别人不可能再把先进技术转让给你。因此,必须靠自己的技术力量来发展我国的制造业。”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天然表示。
比如眼下流行的产品———苹果的iPhone,主要是在中国生产的。每一部iPhone,苹果公司要赚80多美元的利润,中国只能赚几美元。这就是因为核心技术不在我们自己手里,导致利润差距较大。
格力电器公司总裁董明珠认为,民营制造企业的发展环境仍有待优化,在资金、政策、创新体制等制度层面上,政府应为民营制造业在本土“生根发芽”松绑和“输血”。
“应该为企业有力气往前跑创造环境,创造弯道超车的环境。”楚序平认为,“应该为企业的健康发展设计良好的体制和制度,为企业设计弯道超车的企业制度,同时建立激励相融的企业发展环境,比如,管理层和职工持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