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1版:头版 4下一版
第01版            头版
 

2012年4月24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2011年9月起,本报对吴英案与温州民间金融危机追踪报道半年。本文为发展实体经济第70篇评论,相关报道见第三版。

吴英不死:民意的胜利本报上百篇相关报道赢得各届认同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李锦孟书强

吴英不死:民意的胜利本报上百篇相关报道赢得各届认同

令万千人悬望的吴英案终于出现重大转机。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消息称,未核准吴英死刑,该案发回浙江高院重审。不久前,经国务院批准,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正式启动。这意味着长期处于“地下状态”暗流涌动的民间资本有望走出晦暗地带,开启阳光化之路。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两项决定是受到了集中出现的“老板跑路”事件以及吴英案等非常有影响的公共事件推动的结果。

从去年9月起,温州民间信贷危机好似在一夜之间被推向了风口浪尖。半年来温州成为坊间热议的话题,舆论在其中所发挥的力量不可忽视。事实证明,舆论已经成为推动变革的一支重要力量。

温州危机中舆论的渐次深入发展

温州民间金融危机是舆论界揭开的,从去年9月到今年3月的半年内经历了揭露、批判、辩论、结论的四个阶段。

温州民间信贷危机受到外界强烈关注肇始于温州老板的“跑路”事件。2011年9月21日,一则关于温州最大的眼镜企业温州信泰集团董事长胡福林因欠款出逃美国的消息出现在网络上并被迅速大量转发和评论。经过网络的大量传播和媒体的放大,胡福林迅速成为整个温州民间信贷危机的典型个案,引发了人们对于温州民间信贷的各种猜测和想象。尽管几日后,胡福林再次回到了温州,无奈舆论已经开始发酵。

“跑路”事件发生后,温州模式开始成为众矢之的。温州人此前打造出的正面形象瞬间倒塌,取而代之的是舆论对温州商人短视、贪婪、投机的批评。无序扩张、高利贷、投机、不务正业是这一时期媒体报道赋予温州商人的主要标签。此时的温州可谓是千夫所指,有评论认为温州已经不可救药,温州模式即将终结。这一阶段舆论的明显特点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指责温州商人。《中国企业报》的评论“温州模式的中国意义”表达对新温州模式的极度失望是此时舆论的主调。(下转第二版)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