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放弃“诱惑”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江雪
企业家放弃“诱惑”
两个消息引起注意:一是民营企业万达创始人是否落马?二是民航腐败风暴“进入尾声”。似乎是什么消息并不那么重要,因为每天都上演这样那样的“腐败戏剧”。
关键是答案。
精神上不做懦夫
首先看大连万达集团对近日网络上关于“董事长王健林被限制出境等传言”的《声明》:集团成立20多年来,始终坚持不行贿的原则,官员腐败从未牵扯万达。
该声明表示,每年上门邀请万达去投资的城市近百个。早在15年前,万达大规模跨区域发展时,为防止各地公司出现风险,集团出台专门制度,取消全集团现金支付科目,所有财务无法支付现金,同时集团对财务系统实行人、财、物的垂直管理。万达早已从制度上杜绝了行贿。
虽然需要时间证实,但这个有理有据有数字是消费者最想快速得到的真实回答。
公众期待他不是精神懦夫是勇士。多年来的努力已经使得公众接受了这个事实。但是,公众的心理何以脆弱到如此程度?想必企业家们心里最清楚。地产业不是垄断行业,王健林也不是国有企业领导,但是企业家、企业高级管理者的腐败现象已经成为公众“眼中钉”。很多国有企业干部、政府干部的“落马事实”都与地产企业家相互牵连。地产的暴力和相对“垄断”成为“腐败地”。
不是懦夫的企业家中国很多。很多默默无闻的企业管理者之所以一辈子在企业高管位置上工作到退休,就是把自己“简单地当做一个工人”。
咨询公司做过这样一个调查:传统行业老板的“腐败现象”相对少很多。他们接地气时间多,与员工一起工作时间多,能够经常体会到手中的权力是组织和员工们“赋予的责任”。而垄断行业的高管们“高高在上”,经常往来于世界各地的繁华场所,杯盏交错之间渐渐丢失“地气、人气”,整天演绎商业“无间道”。
华为的任正非有一点闲暇时间就写自己的童年,写自己的父母情。他用这样的方式提示自己:勇士不是商场上的杀手,勇士是给人类创造美好技术、美好生活理念的人。商业可以不温情,但是技术和服务是一定要体现出企业家对社会和人类的温情的。
看来,企业家需要“高瞻远瞩”的事情很多。路依然漫长。
自己消灭“机会”
再看中国民航消息。
由于宇仁录等案件的终结,民航系统内一场持续了近八年的反腐风暴基本终结。法律专家们一致认为:民航反腐风暴折射出包括航权航班时刻分配、财务资金管理以及行政审批、工程建设招投标和物资设备采购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监管严重不足。此弊端不除,寻租行为仍旧难以避免。
根本问题在于利益的垄断。
让我们看看事实:2007年至2011年,民航系统内被移送司法机关者36人,其中各部门“一把手”占到了85%。
“十一五”期间,民航固定资产投资预计总规模为1630亿元,其中机场建设1400亿元,空管建设110亿元,安全设施建设50亿元,科教信息70亿元;2008—2010年国资委也向三大航空公司直接注资上百亿元。
一方面是干部落马的数字。
一方面是“机会成本”的数字。
2005年至2010年,民航系统内大大小小的腐败案件就没有停止过。如此“资金高度密集和大的成长空间”背景下,民航业的寻租机会怎能不多?他们如何抗击诱惑?宇仁录自己承认:“机会多多。不给自己圈子人赚钱那是艰难些。”
可悲可笑的是制度还是人的弱点?
李家祥在2011年反腐倡廉工作会议上如此感叹:民航被查处的违纪违法案件曾一度让社会震惊。问题究竟出在哪里?腐败分子在监狱里忏悔,我们也在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亡羊补牢,未为晚矣!
真的就能够亡羊补牢吗?
通过反思和总结,李家祥发现:“是重点领域、重点对象、关键领域、关键环节的权力行使失去了监督制约,或者监督制约不够有力,存在廉政风险漏洞,给原本就有腐败动机的人提供了腐败的机会,腐败行为就这样发生了。”
是的。先有了漏洞,再加上人的动机,再加上机会,这就是腐败链条上的“先决条件”,也是毁灭国有企业、垄断行业高层管理者的“火坑”。
准确把握服务方向
经济学家为什么呼吁改革?
因为航空公司行政垄断“厚公薄私”使得个别被监督者腐败了,个别监督者也腐败了。
我们看到更坏的事实不仅仅中国有,美国也有。
3月13日,高盛集团前执行董事兼欧洲、中东与非洲区衍生品业务经理格雷格·史密斯在辞职后给了老东家致命一击:现在的环境是我见过的最有毒、最具破坏性的。
从2003年的“中航油事件”和2009年的希腊债务危机看,高盛就已经宣告了“道德的破产”。
服务本是正常的商业内容,是企业经济效益实现的正当手段;但是“服务”如果被误读为可以“不择手段”地去满足消费者,那将是不幸的。
任何服务企业的道德破产必然带来整个企业的最后失败。
“用设计思考一切”的商业思想里就包括设计“道德底线”和服务准则: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要换取管理者的“垄断权力”奉献给公众而不是个人和圈子团体。因为任何权力都带有一定的风险。风险和奉献两个字,值得管理者深度思考。
垄断行业的改革需要时间,但是企业家个人,作为社会的宝贵财富,更要加强自身道德管理。台湾台达电器董事长郑崇华在台湾声望很高。他一直对内地企业家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底色。这个底色是人的基调。以低调创业、发展为自己底色的郑崇华对人对己都是极其严格的。所以当他说出“苹果没有什么了不起”时,没有行业人惊讶。他对于市场的“垄断”来自于几十年的技术、文化贡献。《哈佛商业评论》繁体中文版总编辑张玉文在执笔其回忆录时感慨:“一个千亿级的企业大佬、1988年就上市的企业老板最爱读的是客户年报。意图就是发现机遇也发现危机。”
企业家端正服务态度首要前提是“企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