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7版:镜鉴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7版            镜鉴
 

2012年4月1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发展困境正是日本制造业转型契机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时飞

发展困境正是日本制造业转型契机

日本制造业业绩全面跳水成为近期最受关注的话题。毫无疑问,在全球产业格局正在重构的今天,日本制造业正处于一个尴尬的十字路口,向左走还是向右走,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如果要就日本制造业在全球经济图谱中的位置演变史作一个纵向比较的话,日本制造业神话风光不再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电子产品到汽车,日本制造业曾经引领一代风骚,在全球制造业领域中产生了令西方世界既爱又恨的持久影响。但时至今日,在全球经济集体转轨的大背景下,日本制造业经历了有史以来的寒潮:丰田汽车不再是品质的保障,索尼所代表的企业文化仅仅是低端技术产业的量化生产。不仅仅是声誉效应的递减,其在全球市场中的失落同样是一个不容争辩的客观事实。

毫无疑问,在全球产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语境中,某一国长期在某个领域中独占鳌头是不太现实的。但日本制造业的整体衰落,倒不仅仅是这样一个基本规律的再现。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与日本制造业在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时候对于技术发展的方向性判断偏差不无关系,也和日本在上个世纪其制造业达到神话境地的时候国内产业结构布局的总体新失误不无关联。

日本地产泡沫的破灭给日本制造业带来的灰暗不明前景的阴影或许不曾完全褪去。制造业领域的全新技术研发机制又给日本制造业雪上加霜,尽管也不乏类似富士之类的企业的成功转型,但总体上来说,无论是面对传统对手———欧美制造业,还是新兴的对手,类如中国制造业,日本制造业的优势已经开始转化为劣势:相对技术而言,已经被欧美主要对手远远甩在后面,而就性价比这张王牌来说,已经无法与长期经营劳动密集型生产机制的中国制造业形成先发优势。顾此失彼的状态再加上金融海啸的持续效应,日本制造业开始走下神坛,告别童话般的梦幻世界,直面现实中的惨淡也就在所难免了。

2008年金融海啸在全球的持续发酵,导致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终结了原有的全球制造业产业分工逻辑。在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大面积深度普及的网络时代,欧美作为技术研发中心,整个制造业的中下游产业链条持续不断地朝向世界其他地区转移,从而形成了欧美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平面化和立体化交叉混合的生产模式。但金融海啸使得这一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制造业在欧美主要国家的大面积回归,已是在所难免。制造业的回归意味着技术研发与产业生产之间的紧密结合再一次出现,也意味着欧美制造业的另一次大转型将不可避免。技术研发优势和精湛的传统制造团队的紧密结合,对于日本制造业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不仅如此,新兴制造业市场秉持后发优势,在全球制造业中同样也形成了一个新的增长点,其对于日本制造业的优势的消解也同样不容小视。与此同时,制造业所需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深度划分,提高了日本制造业的原始成本。在这样一个基本趋势已经开始形成了的情况下日本制造业该何去何从,也同样值得深思。

毫无疑问,这是一场颇为艰难的抉择:日本制造业在长期的神话中形成了的渐为僵化的思维逻辑以及引起前期竞争优势而导致的尾大不掉的格局,将使得其所需改变勉为其难。但不做必要的改变,则日本制造业的进一步衰落则已经是在所难免。值此语境中,两难境地将造成危局的进一步加重,也有可能是转型并发现新出路的难得契机。但不论怎么样,对于日本来说,原有模式的持续进行也已难以为继。重构其制造业的全新发展思路,将技术研发作为恢复其制造业的固有优势则将是重中之重。毕竟,对于日本这样一个严重依赖进口资源的制造业大国来说,在全球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普遍上涨,福利保障水平大幅度提升的今天,在这些领域重启议价谈判机制是不现实的,也是不成熟的一种表现。而技术研发和有效的市场前景分析,将有的放矢地将日本的固有优势集中到市场需求中去,另一方面,也是降低其成本耗损,有效提升其制造业前景的关键所在。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