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6版:镜鉴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6版            镜鉴
 

2012年4月1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电子产品集体“大撤退”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特约记者刘娜

电子产品集体“大撤退”

日本消费电子产业“不败神话”破灭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在继松下、索尼、夏普等主流消费电子企业集体交出一份巨亏年报之后,日前,索尼传出消息称,索尼新任CEO平井一夫决定将裁员1万人,通过重组来挽救没落的电子王国。

年报显示,截至2012年3月31日财年,索尼亏损额2223亿日元(约合27亿美元),这是索尼连续第四年亏损。

随着2011年年报逐步披露完毕,日本电子业交出的成绩单,可谓“满目疮痍”。夏普在该财年净亏损达2900亿日元(约合38亿美元),这一亏损额也创下了夏普自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年度亏损;松下更是出现了7800亿日元的巨亏(约合102亿美元),这不仅创下松下年度亏损的纪录,也创下日本制造性企业的年度亏损新高。即便是一些侧重商用市场的电子企业也出现了历史性亏损,比如,NEC预计本财年亏损1000亿日元,理光将亏损460亿日元,业绩一直优异的爱普生利润也只有50亿日元,下降51%。

不得不承认,主流厂商巨亏背后,是日本消费电子业由盛转衰的无奈现实。

手机业务不断萎缩

“整个日本电子产业早已物是人非,行业规则和消费热点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是很多业内人士对日本电子产业目前的感慨,而手机产业作为日本电子产业中变革最大的细分领域,近些年也在中国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之前日系手机鼎盛时期形成鲜明对比。

2006年,随着NEC宣布退出中国手机市场,标志着日本手机全面退守日本本土市场。在此之前,松下、京瓷、三洋、三菱等企业的手机产品亦早已从中国市场消失。

两年多以后,NEC宣布重回中国市场,并发布了一款三防智能手机NEC909e,采用Android系统,标价与16G版本的iPhone4S相仿,在5000元左右。

在NEC回归之前,夏普是中国消费者唯一可选择的日系手机品牌。2009年初,索尼公司完成了对原索尼爱立信公司的全资收购,标志着原汁原味的索尼品牌手机重返中国市场。

曾经在国内销售的日系手机共有夏普、索尼和NEC三个品牌,但由于日系手机跨不过技术与市场的距离,最终还是以落败收尾。而近日,随着索尼爱立信正式更名为“索尼移动通信”,如今消费者手中的索爱手机即将成为绝版。

家电企业竞争乏力

除了日本消费电子行业在手机业务失利外,2011年,日本家电在中国市场上也表现不佳。先是索尼等家电巨头上半年业绩报亏;进入第三季度后,又出现了日企家电纷纷缩减在中国的业务,进行大撤退的势头。

据市场调研机构GFK称,日本家电连锁门店2011年上半年的销售额同比下降了约20%。家电巨头中,松下电视机业务已经连亏三年;索尼将面临第8年亏损,其2011年电视出货目标下调了19%,降至2200万台。

三星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黎娟娟分析指出,日本家电企业多采用垂直化的经营模式,将研发放在本土,中国公司的产品开发需要向总部报告并获许可,复杂的流程致使产品开发周期较长,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海外市场。同时,也增加了国际化企业的经营成本;当中国一线家电市场日益饱和时,开发二三线城市市场成本更高。相对于中国企业,日本家电企业显然缺乏渠道、价格和政策的竞争优势。

另一方面,国内外经济环境使得日本家电企业成本上升、业绩下滑。美国和欧洲债务危机,日元大幅升值,日本家电企业出口成本增加;同时,中国面板业进口关税可能从目前的5%提高到8%—12%的消息虽然未经证实,但可能影响企业制订经营策略;加上日本国内地震、劳动力减少等因素使得日本家电企业销售下降,人力成本上升。

电子巨头连续亏损

2011年,索尼、夏普、松下日本三大消费电子巨头连连创下亏损纪录。对于三大巨头来讲,在中国最重要的业务收入就是电视和面板业务。尽管索尼、夏普仍在坚守,但已经有些力不从心;而松下伴随着公司整体从家电业务中的退出,也开始逐步抽身中国家电市场。

尽管索尼声称仍把中国市场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市场之一,但无法掩盖在中国连续8年亏损的现实。夏普除了电视在中国市场占有率降低之外,面板更是跌出对大陆电视厂商出货量的前四。松下并购三洋之后,就开始逐步向新能源业务转型,并逐渐剥离传统家电业务。

多个产业呈现出气喘吁吁的状态,这当中尤数日系电子产业。被誉为日本经济支柱的电子业曾傲居全球,但在迅速崛起的中韩电子企业面前,却反应迟钝、应对疲软;松下、夏普、索尼等世界电子巨头更是集体陷入巨亏。

在业内人士看来,地震、水灾、汇率等因素不过是导致日本电子企业陷入困境的外在因素,真正让日本电子业遭遇滑铁卢的,还是内因。

美国《华尔街日报》撰文指出,这些电器巨头们的亏损暴露了日本公司一直以来就未曾解决的深层问题:笨拙的企业结构、对日益商品化的产品线抱残守缺以及将问题推到将来解决的习惯。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认为,日本电子业由盛而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从科技方面考察,日本企业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不足,使其创新能力大大低于美国的同行。因此尽管在技术平稳发展的阶段,它们可以将技术和产品做到极致,表现出强大的竞争力,但在技术急剧变革的时期,在需要发展全新技术、产品和服务的时候,它们就显得反应迟缓,不能引领潮流,而只能做追随者。

“日本电子业的弱点还表现在重硬轻软,不够全面,在当今软件、服务、商业模式等等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以硬件见长的日本电子业在竞争中就感到被动、受制于人。”倪光南坦言。

另外,也由于对环境变化不敏感,日本企业在新技术的研发和布局上,也明显落后于三星(微博)这样的韩国企业。这场以互联网为核心的剧烈的产业变革,也凸显了日本企业在互联网产业中的弱势地位。目前日本企业仍保持优势的数字影像和家庭娱乐领域,如果不能积极迎接变革,也将遭遇严峻的挑战。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