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3版:产业·公司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3版            产业·公司
 

2012年4月1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角集团正与国家有关机构一起,启动“绿色轮胎产业化”战略,共同研究制订新的轮胎技术性能标准、检测标准和环境标准。

环保风暴加速轮胎业提档升级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陈玮英

环保风暴加速轮胎业提档升级

环保旋风已劲吹全球,但对于轮胎业来说,时间显得格外的紧张。

欧盟出台的全新轮胎标签法案:自2012年11月1日起,在欧盟销售的轿车胎、轻卡胎、卡车胎及公共汽车轮胎必须加贴标签,标示出轮胎的燃油效率、滚动噪声和湿抓着力的等级。

毫无疑问,新的轮胎标签法将大幅提高出口欧盟的轮胎企业的安全环保压力。

成功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行业的领军者,三角集团公司早已将公司的发展战略转移到节能环保上来,走好“低碳经济,绿色制造”的路子,打造轮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力模式。

“保护环境要舍得”

近年来,中国汽车市场连续实现高速增长,截止到2011年年底,全国汽车保有量已超过1亿辆。2011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再超1800万辆,稳居世界第一。

在汽车市场高度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的轮胎产量也呈直线上升趋势,2011年,全国子午线轮胎的产量达到3.93亿条。同时,中国的轮胎出口量年增长迅速,2011年超过1.3亿套。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节能、安全、环保日益成为全球汽车工业变革的核心。”三角集团公司董事长丁玉华日前在2012汽车和轮胎产业高峰论坛暨全球商务峰会上表示。

轮胎作为汽车重要的高速运转行走部件,在汽车行驶过程中的能耗,占整车能耗达到20%以上,仅次于发动机。

“采用节能型轮胎产品,能给汽车带来5%以上的节油效率,这使轮胎成为汽车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丁玉华如是说。

据介绍,三角集团多年来立足于经济责任、社会责任与环境责任“三位一体”的协调发展,将“打造轮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力模式”,作为企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从而实现了产品和市场的大幅度提升。2011年,在国内外经济环境低迷的形势下,三角集团公司仍取得了较好的业绩。

三角集团把“保护地球绿色家园”,作为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决策的前提和基础,对节能减排项目预算投入“开绿灯”,实施清洁生产,节约资源能源。

2011年,三角集团关闭了一条拥有34年生产历史的生产线,引起了业界的高度关注。据介绍,被淘汰掉的这条生产线,其产品在国内外都还有一定的市场空间和赢利能力,但为了节能减排和技术升级的需要,公司管理层果断做出了关闭的决策。

与此同时,他们新建了高科技含量的低碳绿色产品线。新生产线具有明显的节能效果,节能达15%以上,并充分利用清洁能源;在制造系统上采用了数字化技术、机器人操作、条码智能技术等,实现了生产、检测和物流全过程的信息化集中管控。

凭借这样的决心,三角集团近五年来在节能技术上的投入,累计达到15亿元以上,能源利用效率每年保持4%的增幅。

“标准很重要”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在全球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将实施强制性法令,要对轮胎进行分级管理,从燃油经济性、能源消耗效率、噪音等方面进行了明确界定,以进一步提高轮胎使用的准入标准和促使加快企业发展绿色产品。

努力推动和鼓励消费者的绿色消费已成主流。中国也在加快研究制定绿色制造与消费的接轨标准,以促进轮胎产品加快技术升级和更新换代。

目前,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轮胎内销市场前景亦略显悲观。这些因素将于中长期内制约我国轮胎行业的发展。另外,就传统消费习惯而言,我国上半年汽车销售高峰为3月份,后将逐月递减或持平。有分析师表示,4月份我国汽车销售增速难有突破,而这将加大我国橡胶库存量去除进程的难度。

不夸张地说,我国轮胎企业目前遭遇的形势,可以用内忧外患四个字来形容。

“可以说,在经历了经济危机的考验后,汽车和轮胎及其它制造产业都处在一个新的‘拐点’和具有挑战性的产业升级过程中。”丁玉华表示,从根本上讲,这是人们对经济发展与人类生存同自然环境关系的重新认识和定位。

三角集团作为中国轮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单位、中国橡胶工业协会轮胎分会理事长单位和全国轮胎轮辋标准化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单位,始终坚持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以标准化同国际接轨的方针。

近年来,三角集团先后共参加了35项国家标准的制订工作。2011年,公司代表业内参加了在日内瓦召开的联合国世界车辆法规协调论坛(WP29),参与制订《全球轮胎技术法规》。目前,公司正与国家有关机构一起,启动“绿色轮胎产业化”战略,共同研究制定新的轮胎技术性能标准、检测标准和环境标准。

丁玉华认为,通过树立先进的技术门槛和准入门槛,才能更好地促进产品发展水平和环境保护水平的不断提升。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