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6版:论衡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6版            论衡
 

2012年4月1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银行暴利论”确立看真理的力量———六十九评发展实体经济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李友志

从“银行暴利论”确立看真理的力量———六十九评发展实体经济

近几个月来,“银行暴利论”似乎如一阵飓风,甚是猛烈,其间争论屡起,成为舆论界一道风景线。回顾银行暴利论的兴起过程,给人深刻启示。

温家宝总理对“银行利润”讲话的三层意思

前不久,温家宝总理在调研时说:“我们银行获得利润太容易了。为什么呢?就是少数几大家银行处于垄断地位,只能到它那儿贷款才贷得来,别的地方很困难。我们现在所以解决民营资本进入金融,根本来讲,还是要打破垄断。中央已经统一了这个思想。”

从温家宝关于“银行利润”的阐述,我们可以至少看出三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就是银行赚钱太容易。在实体经济萎靡的情况下,银行业纷纷获得“大丰收”,无疑有着“此消彼长”的感觉。2011年,农行、建行、工行、中行四大行的净利业绩分别是1220亿元、1694亿元、2084亿元、1303亿元,相当于日赚17.26亿元,使银行业一举超过房地产业、烟草业,成为中国最赚钱的行业。这正是“银行暴利论”提出的客观基础。

第二层意思就是几大银行的垄断地位导致企业融资难。在美国,以银行命名的机构有8500多家,在中国只有300多家。并且在中国这300多家机构中,只有十余家是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企业如果想贷款,只有去找地下钱庄、高利贷,这是银行暴利的原因。

温总理这段话的第三层意思就是中央已经统一意见,决心打破金融垄断。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呈现“虚重实轻”的局面,大批中、小、微企业因为贷款难而走向破产,银行业改革是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其实这一点从中央批准温州金融综合改革实验区就可以看出来了。这说明银行利润非正常现象的观点已经从支流转变为主流,成为中央政府的看法。

“银行暴利论”发展的四个阶段

温总理的讲话变相地为银行暴利论正了名,这使提出银行暴利论的人有欢欣鼓舞之感。

其实关于“银行暴利”的争论由来已久,整个争论的过程可以分为4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网民自发声讨阶段。这一阶段大致是2011年9月以前阶段。随着银行业“坐地生财”,部分网民开始在网上发帖子声讨“银行暴利”,但是影响不大。

更早一点的2008年8月,北京律师董正伟向国家发改委提出对商业银行进行反垄断调查的申请。同年9月,重庆建行因没有正当理由拒绝交易垄断行为被重庆西部破产清算公司告上法庭。此后的10月10日,国家发改委对商业银行反垄断执法案件发出紧急通知,在银行业和整个社会掀起了轩然大波,民众要求对银行业垄断行为进行调查的呼声不断高涨。应该说,这是银行暴利论在民间兴起阶段。2011年9月后,温州民间借贷危机是引发银行暴利争论的触发点。

第二个阶段是专家学者提出“银行暴利论”阶段。随着民意的高涨,要求限制“银行暴利”的呼声越来越高,专家、学者对中国银行业的批评也越来越多、越来越严厉。2月6日,中国国际问题交流中心副秘书长陈士杰接受《人民日报·海外版》访问时,说出银行利润超过烟草这一惊人事实。中国企业研究院研究员李锦旋即在2月7日发出四篇银行暴利论文章。在2月28日,李锦又发出“银行家进入风险期”四篇评论。这八篇评论构成“银行暴利论”主体。在这同期,银行暴利的文章甚多,最成体系的是这八篇,而这八篇不同于博客中的短文,是八个层次,构成一个理论体系,显示出真理的论辩力量。

第三阶段是两会期间专家、学者、官员论战阶段。很多银行从业者站出来替银行业“辩护”,由此导致的论战一浪高过一浪。在中国农业银行2011年业绩发布会上,中国农业银行行长张云表示,“我不苟同暴利这样一种说法”,工行有关负责人也表示,其净利润增长是国民经济运行的良好态势在金融领域中的体现。建行副行长庞秀生认为“银行日赚几个亿,反映的是经营规模,与利润的薄厚没有直接关系”。这些人的观点都是公开直接反对“银行暴利论”的。

其实我们稍微看一下这些人的职务和头衔就会发现,反对“银行暴利论”的人除了银行业人士外,也有一些与银行业关系紧密的学者、专家,其中不少是银行暴利的既有利益获得者。

在这些论战中,颇为值得关注的就是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和中国工商银行行长的“交锋”。两会结束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为银行暴利做了些解释,也属于这场争论的一部分,这些构成银行业争论的高潮。

第四个阶段是温家宝总理关于“银行利润”讲话之后的阶段,也就是现在所处的阶段。在中央形成统一意见后,尽管也有秋后之蝉,但声音甚稀。

“银行暴利论”何以得到广泛传播?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银行暴利”这个话题就得到广泛传播,并且为社会所接受。近4个月,是舆论迅速勃起阶段。“银行暴利论”之所以会得到广泛传播,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中国银行业利润增幅太高,人们很容易产生不满情绪。近几年整体经济增速下滑,许多行业和企业利润大幅度下降,银行业利润却大幅度飙升,很容易刺激大家的神经。不满的情绪挤压久了,自然会爆发,“银行暴利论”就有了其存在的市场。

第二个原因是银行业没有把挣到的钱花到民众愿意看到的地方。民众对于银行业投资房地产领域十分不满,银行没有考虑到其担负推动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责任,这自然会引起社会的不满。

第三个原因是银行业本身的腐败。高垄断行业往往最容易成为腐败的高发区,对掌握资金和资源投放的人来说,决定着社会财富与自然资源走向,这是最容易获得法外利益的工具。从中国银行行长王雪冰、国家开放银行副行长王益、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张恩照,到牵涉进吴英案的浙江丽水农业银行梁骅等,腐败案件层出不穷。

第四个原因就是媒体、专家的作用日趋明显。我们可以看到,在“银行暴利论”发展的初期,由于没有专业媒体和专家的有效参与,这一观点的影响力很小。近几个月来,随着媒体的关注、专家的舆论引导,“银行暴利”这一观点才得以为公众普遍认知,推动这一问题逐渐被解决。

回归实体经济过程中充斥着论战,银行暴利论便是这种论战的标志。如果缺乏正确的观点和舆论环境,正义的声音就会窒息。温家宝总理的讲话为这场争论画上了句号,为真理的追求者以鼓励。

什么是真理?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有相对性与绝对性。当银行的利润与企业相比形成暴利时,便是银行暴利论,不管银行的人自己承认不承认,这是基本事实。通常真理是由极少数人甚至极个别人认识并率先提出,后来经过争辩与论述,最终为多数人接受,终而形成思潮,所以说这是一个真理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历史过程。

我们也相信,在回归实体经济的改革过程中,代表真理的声音会越来越强大、越来越有力量。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