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6版:论衡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6版            论衡
 

2012年4月1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利率管制的政策应该结束———六十八评发展实体经济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李锦

利率管制的政策应该结束———六十八评发展实体经济

在一个市场经济国家里,存贷款利率是不是市场化是衡量市场机制成熟的基本条件。

利率是资金、资本的价格,价格是配置资源最重要的一部分,利率管制化,金融资源就容易错配。然而,

“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温州方案”,大众最为关心的利率市场化问题却被有意或无意地忽略掉了。利率管制政策仍大行其道,可见温州此项改革,是破茧之作,实是“甫破茧而未成蝶”。

“温州方案”仅是破茧之作

说到“温州方案”,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胡晓炼表示,相关部门并没有准备或已开展中小银行利率市场化试点工作,她称,“这个是肯定没有的。”这一说法,对温州改革是破茧之作而非成蝶之作,是个证实。

曾有人认为,利率市场化在目前阶段最好暂时别提。原因是利率市场化在很多地方已经成为高利贷市场的推手,再提利率市场化,高利贷集资就有合法的可能。

也有人认为,中国无法实行利率市场化的根本原因是混合经济中的民营成分太低,而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应该是平等,应该是降低利率。此时一味地强调利率市场化只会变相地抬高利率,民营企业生存将更艰难。

看来,持有这样观点的人是多虑了,不管提不提,利率市场化已经在推进的过程当中,只不过是以“地下”的灰色方式在潜行,犹如地下岩浆在奔腾运行。

按照正常状态,或者说按照传统思维,温州金融改革实验区还处在起步阶段,金融体制改革是应该按部就班地进行下去。但是当前打破金融垄断的问题、利率市场化问题以及民间金融的合法化问题都已经刻不容缓。利率不市场化,很多内容就无法推进。中国民营企业联合会会长保育钧的话可谓一语中的,他说:“实验区允许民营企业组建村镇银行,可利率没有市场化,村镇银行的组建就无法实现,组建成本过高,同时规模小、范围有限的特点,最终导致村镇银行无法生存下去。”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就公开表示,目光不应该只紧紧盯着存款准备金率、利率,最重要的是利率的市场化,条件已经基本上成熟了。

银监会原主席刘明康表示,今后3%至5%的通货膨胀率将变成常态,居民存款变成实质负利率的现象将不时出现,因此利率市场化势在必行。

无论是2012年金融市场形势之要求,还是第四届全国金融工作市场所期许的主题,已是全国两会前后的舆论所向,推进金融市场的利率市场化成了国内金融体系改革最为重要的大问题。因为很简单,利率是金融市场资金的价格。如果该价格不能够通过有效机制来形成,既无法让利率成为金融市场资源有效配置的基础,也谈不上有成熟的市场可言。

利率管制化的“四大弊处”

利率非市场化或利率管制化带来的宏观风险,已经非常明显。有必要陈述如下:

利率非市场化或利率管制化的第一弊是:导致国内投资需求的不断膨胀。国内金融机构可以依靠存贷利差收入而轻松获利,这是促使它们偏好于信贷快速扩张的根本原因之一。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也容易从银行体系中获得较低利率水平的资金,并促使其将这部分廉价资金迅速转化为过度投资,自2008年末出台4万亿和2009年的天量贷款经济刺激计划导致的后果,直到现在仍影响国家经济走势,便是证明。

利率管制化的第二弊是:大量金融资源不是流入实体经济而是涌入高风险的各种投资市场,从而导致国内不少弱势行业及企业严重的金融挤出效应,导致实体经济的贫血状态,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因为资金链断裂而致倒闭。

利率非市场化或利率管制化的第三弊是:助长房地产等资产价格泡沫。银行存款利率越低,就意味着居民储蓄存款的缩水幅度越大,从理论上会促使居民将存款不断从银行“搬家”。在缺乏合适投资渠道的背景下,这部分资金只能流向房地产市场,以寻求资金的保值增值。利率非市场化使得以往中国的金融发挥了助长房地产泡沫不断膨胀的负面作用。

利率非市场化或利率管制化的第四弊是:当前中国的金融难以合理发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金融市场秩序越加混乱。双轨制利率运行机制使得金融市场秩序越加难以确立,比如民间高利贷盛行、影子银行泛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过度扩张、商业银行的盈利高速增长、潜在的巨大金融风险不断地积累等。

从目前来看,利率非市场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已经相当明显、相当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全面推进中国金融市场的利率市场化已经迫在眉睫。

利率管制政策的合理性正在消失

所谓利率市场化,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它不仅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而且要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结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利率市场化改革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为何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所面临的困难与障碍会越来越多?其所面临的核心问题是什么?需要梳理清楚。

首先,利率市场化的核心或实质就是金融机构能够对信用风险有自主定价权,而金融市场客户能够对信用风险有自主选择权。只要政府对银行信贷市场信用隐性担保不改变,银行及客户进入市场不可能自主风险定价及自由选择,其行为永远把决策行为收益归自己而成本则要让社会来承担。结果是银行总是赚钱,企业和社会总是吃亏。

现有的利率管制政策是否存在合理性?可以说,当前利率管制政策,看上去政府所管制的利率十分少,即主要是管制银行的一年期存贷款利率,并实行贷款利率下限管理而存款利率的上限管理。这样一种银行利率管理模式,在当时的背景条件下,为了避免国有银行破产,政府通过利率管制办法来向国有银行进行政策性注入资源,这是无可厚非的。但现在情况变了,经过几年的努力,国内绝大多数银行不仅走出了当年不良贷款巨大的困境,反之成了世界上赢利最好的银行。政府不仅没有减弱对国内银行直接及间接注入资源的政策,反之还在强化这种政策(比如强调扩张大商业银行利差的重要性),从而使得国内银行轻易地谋到“暴利”。

显然,如果不改变当前银行利率管制模式,银行利率市场化根本就不可能实现。而这种利率管制下的既得利益集团及其智囊们造就的舆论环境将可能成为利率市场化障碍。

利率市场化的最佳时间

实际上,在我国利率市场化研讨久有时日,利率市场化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这亦可从四方面看:

从宏观层面来看,我国宏观经济基本面好,经济发展进入结构转型阶段。而我国经济正处于经济增速且趋于稳定,中央财政和外汇储备充裕,监管部门具备足够的监控能力,央行利率调节体系也逐步完善,正是金融改革之机。

从微观层面来看,微观基础进一步完善。一方面,我国贷款利率上限已经开放多年,利率形成机制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断完善;另一方面,居民、普通企业和银行等经济微观主体对利率敏感度上升,能对利率变动迅速调整策略。

从金融市场自身来看,金融市场完备健全,各市场间资金流动成本降低。其实各个银行已经在实践当中,银行理财产品就是其中一个实践产物,去年银行从该渠道吸收了较大规模的资金。

从高层面决策来看,温家宝总理近日表示中央已统一思想打破银行垄断,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就是要打破垄断。但是金融行业是高度垄断的利润行业,单纯依靠民间金融机构和信贷组织进入金融领域不可能完全形成自由竞争的局面。并且在利率管制的条件下,又会有几家银行心甘情愿地让出市场让中小金融企业进来?这时就需要利率市场化发挥作用。

天时、地利、人和,都在呼唤着利率管制政策的结束和市场利率化的展开。

(作者系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