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5版:中国企业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5版            中国企业评论
 

2012年4月1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要从国家设计层面抓实体经济发展———六十六评发展实体经济

来源:中国企业报  

要从国家设计层面抓实体经济发展———六十六评发展实体经济

今年3月份我国新增贷款达1万亿,创14个月来新高,预示着一次新的投资高潮到来,然而,中小企业仍然资金高度紧张,温州又有60户企业外跑。种种现象显示,实体经济并没有出现由虚变强的征兆。

对实体经济重视已是举国上下形成的共识,然而怎样发展实体经济,始终缺乏整体的设计,也缺乏终极衡量标准。

为什么实体经济越抓越虚

近日,连续有几条彼此不和谐的新闻,引人注意。

1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更加注重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合理资金需要。果然,3月人民币新增贷款为1.01万亿元,创下14个月以来的新高。然而,我们看到的另一条新闻是,温州企业没钱还账,一二月新出走企业60家。

还是1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不让房地产调控出现反复。此前,国内知名财经评论员呼吁实体经济接近崩溃边缘,要依靠楼市来发展实体经济。

事实上,这种不和谐的状况已经延续三四年了。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国政府采取了各项针对性措施,如增加4万亿元投资、出台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等。综观这些措施,其着力点都落在保护、发展实体经济上。然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呈现一种失衡的趋势。结果是实体经济越来越弱,虚拟经济越来越虚。似乎动机与效果不统一,更有向相反方向发展的趋势。

我们面对的现实是拿出的钱越来越多,导致疯狂炒卖地皮和房屋,使房地产“火”气冲天,使我国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被过分“虚化”。当然,金融市场运行中一些独特的制度性设计,也会从技术上导致在某一特定时期内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的脱节与失衡,金融资产规模的扩张速度远远高于实体经济发展速度,两者之间呈现出发散性关系。

不可否认,在某一特定时期内,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出现发散性关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虚拟经济的发展不能完全脱离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最终决定着虚拟经济可能达到的规模或程度,当两者之间的发散度达到一定程度时,经济金融可能通过极端的方式重新实现“收敛”。而这种较为极端的方式就是实体经济危机的爆发,便是目前这种状况。

现实地看,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此起彼伏的经济金融危机,不仅使得很多刚刚打开国门融入全球化进程的新兴市场经济体遭遇了很多灾难性的损失,而且也对发达国家带来巨大的冲击,集中表现就是始于2007年8月的次贷危机。在这场次贷危机中,中国遇到的灾难性损失,目前表现为实体经济危机,连续五个月经济下行便是证明。

从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的视角着眼,我们的教训在于:第一,缺乏法律、监管以及会计制度等基础设施建设,实体发展缺乏良好的制度条件,金融这一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未起促进作用。第二,对于虚拟经济,没有关注其总体规模的适度性以及潜在的破坏性,避免盲目追求金融发展,使其在短期内过度膨胀,危及实体经济的稳定性。第三,缺乏动态判断经济发展不同阶段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把握良好的宏观调控节奏,导致越调控事态越向相反方向发展。

抓住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关系总枢纽

我国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成长于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中,因此,不可避免地受到传统体制惯性的制约。就企业而言,在法制建设方面,—些政府部门常常从自身利益出发考虑相关法律的形成和部门法规的制定,这就使得这些法律和法规成为相关部门“争权夺利”相互妥协的产物。甚至,各相关部门各自制定出了自相矛盾的法律和法规,使企业等机构无所适从。与双重体制并存相对应,政策也在两种状态中变动。政策取向和落脚点的不断变动,既打乱了人们的预期,也使许多部门和机构难以适应。由于市场的力量难以抵消政策的强烈影响,政策出台常常出乎人们意料,具有很强的人为性,人们在进行市场运作的同时不得不密切关注经常变化的政策,所以,中国的实体经济被称为“政策经济”。这些都严重制约了虚拟经济的发展。

体制问题、政策问题说到底是观念问题。当前,在发展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关系过程中存在一些认识误区。主要表现如下:一是把虚拟经济等同于泡沫经济。虚拟经济的适度发展对国民财富的增长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而泡沫经济是由虚假的高盈利预期和过度的投机行为带动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表面化的交易活动相当活跃,而内在化的物质生产却呈停滞之势,只是昙花一现的虚假繁荣。二是把目前业已存在的银行巨额不良资产归结为虚拟经济。实际上,银行不良资产问题是由国企改革不到位、生产效率低下等实体经济因素造成的。因此,将造成不良资产的罪魁祸首归结为虚拟经济,也是一种极大的误解。三是迄今虚拟资本与实体经济脱节,投资收益是以其企业亏损为前提的。因此,仍有一些人不在意实体经济的发展。

顶层设计的基本要素

从更高层次和更长远来看,未来的实体经济及影响其发展的金融改革更需要关注什么?

回望近半年实体经济讨论,关注顶层设计的人甚少。从两会前后有关银行“暴利”的争议中,我们已明显感到了利益集团对改革的阻力。当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涉及面广,尤其是涉及部门职责和利益,难度极大。

因此,现代市场经济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体。改革不能由利益部门主导,否则极易“跑偏”。应借鉴国有银行改革的经验,成立多部门组成的国务院领导下的改革工作小组,设计改革总体方案,利益部门只是具体落实实施方案。譬如,让银行部门到温州抓金融改革试验,很难相信最终会形成有利于小微企业的决策。

首先,研究实体经济虚拟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为其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从历史客观性和必然性的角度来对待和研究虚拟经济的发展规律,认真研究国外发展虚拟经济的经验和教训,把规律上升到理论层次,党的十八大报告似应明确提出:“中国须长期恪守实业立国策略”、“正确处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以有利于推动实体经济发展为标准,促进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和谐发展”。

其次,把实体经济发展作为立国之本,把实体经济做强,把虚拟经济做实。虚拟经济发展取决于实体经济结构的合理性与其细胞———企业的活性。“中国制造”仍将是我们长久的竞争优势所在,但战略重点是产业关联度高、需求弹性大、资金技术密集的先导产业。设计时要以新技术产业、高增长产业、有发展优势的产业和经济支柱产业为对象,为其提供虚拟化支持。再是实施中小企业发展的资本虚拟化战略,开创中小企业融资的新思路。非公有制36条实施细则的出台,显然是当前重中之重。

再次,明确虚拟经济服务于实体经济这一基本目的。通过资源配置的优化带来效率的改进,满足企业的真实消费需求。无论金融发展程度达到多么高,经济虚拟化程度如何深,虚拟经济服务于实体经济这一标准是不会改变的。金融管理的目的之一,是引导金融机构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管理部门要从多方面采取措施,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有效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全面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水平,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共生共荣。

再之,按照市场化原则推进相关金融改革。坚决取消各种不必要的金融管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微观金融活动的干预;放宽市场准入门槛,鼓励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国家控制几家大型金融机构,其他的中小金融机构的股权应逐步转让;同时放宽民间资本成立金融机构的种种限制;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和作用,激发各类金融市场主体的活力。

最后,提高金融监管水平,推进实体经济改革动态的调控制度建设。建立并不断完善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当前急需的是建立与宏观经济增长和信贷增长挂钩的动态拨备制度,控制信贷规模的过快增长;更重要的是建立“逆周期”的利润调节机制。建立虚拟经济演变成泡沫经济的预警机制。从长远来说,防范系统性金融机构不出问题,应更多地通过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提高监管水平,并促进其完善公司治理、加强内部控制等措施来解决。

中国经济的确到了转型的紧急关头,改革办法与措施已经很多,是需要从国家的顶层设计上下大力气了。

(作者系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