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应当尊重“规律”的话语权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丁是钉
中国经济应当尊重“规律”的话语权
尽管中国一季度的GDP增速依然保持在8%以上,远远高于年初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全年7%的增长目标,但是从目前上市公司已经披露的一季报或业绩预告来看,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盈利水平已经大幅度降低,仅有的
“亮点”主要来自政府补贴、炒股收益以及账务报表变动。
无论是从全球范围来看,还是从历史角度来看,8.1%的GDP增速都应当是一个不低的水平,而在这样一个依然高速增长的宏观经济背景下,上市公司居然出现了大面积的困难情况,这充分暴露出我国上市公司整体质量不高的问题。之所以在过去几年中上市公司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水平,完全是被经济刺激政策催肥的结果。
从一定程度上讲,上市公司是中国企业整体情况的代表和缩影,在过去若干年中,大部分企业并不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其竞争力和盈利水平,而完全是靠跑马占荒式的规模扩张来实现营业收入以及利润的增长。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政府过度干预经济周期,致使企业家无法正确预见未来经济形势,并导致企业战略出现偏差。比如,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出现后,经济本来应当进入下行周期。中国政府的4万亿经济刺激政策,让中国经济开始了长达几年的逆周期运行。在让中国经济在全球范围内保持“一枝独秀”的同时,也给企业家准确判断经济形势带来了困难。比如,一些原本产能过剩的行业和一些依赖国际市场的行业,原本进入收缩状态,但因为对经济信号的误读和误判,使这些行业非但没有及时采取收缩策略,反而进行大规模扩张,以致造成了目前严重过剩的局面。钢铁和服装行业是两个典型的行业。事实上,钢铁产能在6亿吨的时候,产能过剩的问题就已经很明显,但在高铁和房地产行业“利好”形势的刺激下,去年却达到近8亿吨的产能规模。今年钢铁行业出现的大范围困难情况,说到底应当是近两年逆周期扩张造成的。服装行业之所以出现大规模的集中倒闭,其实质也是没有准确预测出口及内需形势,及时进行顺势收缩而造成的。
很多企业家都感觉今年的经济形势比2008年更严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目前的经济体量要远比2008年大,如果要调整到2008年的需求水平,产能过剩的问题会远比当时突出,调整的难度也因此加大。
更为严重的后果是,由于政府经常通过采取高强度的政策干预措施,使企业家无法通过经济运行规律正确判断经济形势,并制定科学的企业战略,导致企业家产生了
“看规律,不如看政策”的心理意识,并进而产生在经济形势判断和企业战略制定上的“懒惰”行为,希望能够吃政策的“大锅饭”。
二是爆发式增长爆发式过剩的经济增长模式,使中国企业很难选择可持续性增长的路径。由于中国当代经济是从短缺经济起步的,很多市场都迅速经历了由空白到饱和到严重过剩的极端情形,导致许多企业在这种大起大落中遭遇了灭顶之灾。最初经历这种由严重短缺到严重过剩的行业应当是彩电,之后是其他家电产品,现在已经轮到了汽车。这些行业的普遍特点是,初期严重短缺,造成行业内企业拼命扩大产能,非行业内企业迅速进入,两者相加的结果是市场在短期内进入饱和状态,随之而来的是增量市场不再存在,市场需求急速转换为更新换代型供求状态,由此造成产能严重过剩。令人遗憾的是政策并没有在这些行业前期和中期的野蛮增长时发挥应有的调控作用。反而是推波助澜,比如一些新兴产业领域出现的过剩,就与政策激励企业进入不无关系。
这种急进急退的产业发展状况,导致每个行业能够
“赚大钱”的生命周期都很短。这种情况加剧了企业家要迅速抓住“赚钱”机会,快速进入“暴富行业”的心理欲望,致使一些新兴行业的成长周期更加缩短。
三是权力配置资源而非市场资源的问题普遍存在,导致部分企业家产生“靠政策赚钱”的心理,而“靠政策赚钱”所产生的财富效应,会使更多企业家丧失靠智慧和市场赚钱的激情和动力。比如,在目前已经披露一季报的上市公司中,*ST甘化就是因收到江门市国资委支付的扶持资金6000万元,从而一举扭亏为盈的;海螺型材也是因一季度取得补贴收入1492.6万元,从而带动业绩同比大增的。
也许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勤劳的人民,但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是最“懒惰”的———许多企业已经习惯了被
“催肥”的生存状态,而很少想去通过锻炼增长“肌肉”,一旦瘦下来就幻想能够获得政策“激素”。如果这种政策依赖症不能得到根治,提高中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就是一句空话。
一个健康的成长方式应当是政策退出,规律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