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30版:媒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30版            媒体
 

2012年4月1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华莱士:传奇未逝

同邓小平畅叙政事与江泽民谈笑风生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汪静赫

同邓小平畅叙政事与江泽民谈笑风生华莱士:传奇未逝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4月8日宣布,该公司著名新闻节目主持人迈克·华莱士已于前一天晚间在平静中去世,享年93岁。

在华莱士的面前,最强势的人也要接受他的“攻击”,最著名的人也要面对他的“质疑”。其辛辣、强硬的主持风格和近乎于“审讯”的采访方式已成为全球新闻界的传奇。

华莱士的退休被认为“美国新闻界一个时代的结束”。

他的离世呢?

“我的墓志铭?我希望这样写———他粗鲁,但是公正———就这一句,我不需要别的。”华莱士曾说。

与两代中国领导人的交集

邓小平:“我抽烟可以吧?”

华莱士:“当然可以,我也抽一根可以吗?”

这是发生在1986年9月2日的一幕,地点:中南海。

那一天,68岁的华莱士采访了82岁的邓小平。这是邓小平首度也是唯一一次正面接受电视记者的专访———并且还是个美国记者。

1986年的中国和中国领导人,在西方世界的眼中还显得很神秘。采访中,邓小平回答了华莱士提出的有关中国经济改革、中国的统一、中美关系、中苏关系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都是全世界各国政治家“竖起耳朵想了解”的重要信息,都被华莱士“手到擒来”。

几天后,当邓小平出现在美国电视屏幕上时,世界为之震惊,继而在全球掀起了一股“邓小平热”。18年后,这场“邓小平热”的“始作俑者”华莱士披露专访细节时,也透露了他内心对邓小平的印象:“他是一位伟人”。

正是在那次专访中,邓小平给出了中国改革“决不回头”的论断。7年之后,邓小平的这次谈话以《答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问》为题,被收入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相似的场面在2000年再度发生。这一次,地点换作了北戴河———这一中国官方色彩浓郁的度假胜地。

2000年8月15日,华莱士见到了中国第三代领导人江泽民。

在那个盛夏的下午,82岁的华莱士与74岁的江泽民谈笑风生。

这并非是两人的初次见面,早在1986年,时任上海市长的江泽民就与华莱士初识。14年之后,江泽民用英语“时光飞逝”来为这次见面开场。

华莱士的采访绝非“和风细雨”,甚至是“咄咄逼人”。当这位尖锐辛辣的老牌记者将“美国轰炸中国驻南联盟使馆”等诸多敏感问题抛向江泽民时,这场专访变得时而严肃,时而幽默,时而针锋相对,时而升温平和。

几年之后,江泽民回忆那次与华莱士的会面时,称之为“谈笑风生”。

正是在那次采访中,江泽民呼吁中美之间建立“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并使用了气象学上的一个比喻来描述中美关系的起起落落:“当然,这里面也有风风雨雨,有时多云,有时甚至乌云密布,有时也会多云转晴。”

他从未离开

2006年8月13日,两个月前宣布退休的迈克·华莱士与艾哈迈迪·内贾德的一次交锋在电视观众面前真实呈现。

当白发苍苍的华莱士尖锐犀利地提出“对美国的仇恨”、“把以色列从世界地图上抹去”、“纳粹大屠杀不存在”等问题,对面那位强硬派的伊朗总统显得“招架不住”,最后以叫停强行结束了采访。

电视画面里,88岁的华莱士依然是那个言语犀利的资深电视记者、王牌节目主持人,全然没有退休后的老态与平和,此时,观众才知道,他从未离开。

但显然,在新闻界,华莱士已经“待了太久”。

在美国,迈克·华莱士的名字家喻户晓。在超过半个世纪的广播电视生涯中,他参与创办和主持了“迈克·华莱士访谈”、“深夜追击”、“60分钟时事杂志”等一系列震撼美国和世界的新闻栏目。《60分钟》因为华莱士而改变了电视新闻业的走向,堪称世界新闻界楷模。

80多岁高龄后,华莱士仍然活跃在采访报道的第一线,直至2006年,他才因健康问题不再“全职”参与《60分钟》的工作。

华莱士采访过除了乔治·W·布什之外的上半个世纪历任的美国总统,当然,也包括如埃莉诺·罗斯福和南希·里根等的第一夫人们。从文化艺术界名流到社会革命家,从黑社会分子到臭名昭著的诈骗犯,华莱士犀利的采访话筒一个都不会放过。

“无惧、无耻,但极棒!”———这是人们对华莱士的评价。

“迈克·华莱士在此!” 《60分钟》节目曾经有个广告,广告中提出了一个问题:“哪四个单词会让骗子和流氓从心里害怕”?答案是:“迈克·华莱士在此!”(MikeWallaceishere)。尼克松竞选总统时,曾邀请华莱士出任竞选新闻官,但华莱士拒绝了,因为“尼克松睿智勤奋,我对他心怀敬意,但给坏新闻加一张笑脸不是我喜欢做的事”。

对于华莱士,美国舆论界对他褒贬不一,喜欢他的人说他是正义的化身,完全履行了“正直、顽强、公正”的新闻承诺;反对派则送他一顶“胆大妄为”的帽子,弦外之音是,他是一个“少有的麻烦制造者”。

镜头前的华莱士总是锋芒毕露,然而在其背后,却是一个曾长年饱受病痛困扰的抑郁症患者。华莱士曾承认“从来不是一个拥有强大能量的人”。然而,华莱士通过其辛辣、强硬、果敢的新闻采访,让其他人感受了他的强大能量。

如今的《60分钟》节目,尽管从不缺少美国最一流的主持人和记者,但人们依旧会怀念那个总爱向名人抛出凶狠问题的华莱士。

如果时光回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那时,一个新的行业———广播电视业正悄然兴起。当年轻的华莱士第一次走进大学电台时的那一刻,就决定了未来的命运,他选择了电台播音员作为第一份职业。

“妈妈,它比议员更棒,因为整个美国都在聆听我的声音,而议员却做不到。”当面对母亲的质疑时,华莱士这样说道。

在此后超越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华莱士的声音响彻美国。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