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2版:营销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2版            营销
 

2012年4月1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早在百年前,中国的商人对顾客讲究“童叟无欺”。那是具有安全感、信任感的商业原则。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企业家和消费者最熟悉的口号是“顾客就是上帝”。但是,日渐陌生的口号还是“顾客就是上帝”。

当“顾客就是上帝”成为日渐陌生的口号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北江

当“顾客就是上帝”成为日渐陌生的口号

管理学大师总是希望企业家们记住一个数字:全球86%的消费者希望企业把社会需求与商业需求放在同等重要的水平上。

早在百年前,中国的商人对顾客讲究“童叟无欺”。那是具有安全感、信任感的商业原则。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企业家和消费者最熟悉的口号是“顾客就是上帝”。但是,日渐陌生的口号还是“顾客就是上帝”。

上帝是何人?那是令人顶礼膜拜的对象。如此可见,在中国的商业文化中,顾客的地位是极其高贵而神圣的。

事实果真如此吗?事实上,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服务意识已经从商业企业的文化中消失,消费者也难以从服务中体会到自己的价值。

难道是中国企业的服务空间没有了吗?答案是肯定的:“不是。”

笔者认为有几点值得企业家思考:

一、消费者为什么可以快速的丢弃或认可一个品牌?

某火腿肠企业出质量问题之后,几个亿的广告效应很快消失。我们要看清一个事实:当一个食品名牌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时,给消费者造成的是身体健康的直接伤害。责任无论是生产者还是销售者,都把“服务环节”变成了“戏剧环节”。这也是中国消费者更喜欢外国品牌的直接原因。上述企业老板可能最有同感,因为虽然花费了很多金钱、人力去“公关”,但是消费者的“背叛”已经开始。

二、商场是战场,但是消费者不是敌人。

企业家遇到问题时最爱强调“商场是战场”的道理,似乎可以给自己的“不善”找到理由。在美国,一场消费者运动已经兴起成为“潮流”,就像难以逆转的经济危机、互联网浪潮、社交媒体一样给企业家、商人提出“挑战”。他们告诫商家生产和销售服务的根本原则就是“奉献一流”;市场是充满着竞争硝烟的,是竞争带来了服务升级;品牌的意义是要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优质服务是至高无上的原则。

美国银行日前改变了自己每月向客户收取5美元费用的决定,因为超过70万名客户取消了自己的主要金融机构账号,转而投向信用合作社性质的机构。总金额达到42亿美元。只有保住客户才是企业家最重要的服务。

三、消费者是“情感助推器”。

服务是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的。服务既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尤其是在文化旅游、酒店餐饮等行业。古老传统讲究“情感尊重”。百年前的山西盐商、大票号商家中的墙壁上,如今依然保留着商业训诫“诚信服务”。用当时的思想解释当今的商业行动,那是需要很多细节的:来有笑脸迎声,走有鞠躬相送。那谦卑,是“金子”,是商家的精髓。

西方讲究规则和法则,东方讲究文化和习俗,道理都是一致的:服务是相互支撑。

世界十大奢侈品商在中国第一个十年后总结道:我们服务消费者的是梦想、文化以及尊贵。他们的情感得到了满足,我们的市场才得到了稳定。往往一个细节就打败很多人。

看到奢侈品品牌对待消费者的细节“服务”,就是不是其消费者也会梦想着成为,因为中国商家缺少的就是那份让消费者因服务而得到的尊重。

四、职业性服务与社会责任感并重。

中国目前很多5星级酒店管理权都交给了美国、英国的酒店管理公司。目的是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但是管理者发现一个致命的问题是“服务是给政府官员的。而普通消费者是难以得到应该得到的服务的”。

事实上,正如西方商业管理专家所说,“中国企业在服务环节上善概念轻务实”。

我们的企业家、政府官员、职业者亟须进一步认识到:服务是美好的社会责任、是天职。

五、品牌的忠诚度来自服务的真诚。

2012年4月5日,媒体对清华紫光金奥力螺旋藻片产品质量问题的质疑刚刚平息,一起“意外事件”又浮出水面:公开资料显示,清华紫光金奥力品牌的产品紫薇大豆卵磷脂胶囊,于1998年3月5日被威海市消费者协会确定为“消费者协会推荐产品”,然而威海市消费者协会对此却予以一口否认。

律师指出,企业有意在宣传时混淆概念有欺诈消费者嫌疑,企业家不明确服务的本真和本质。

我们看到,多层服务建立起来的产品忠诚度,既体现企业的战略也体现企业的市场诚信度。一旦信誉坍塌,责任、领导力、目标都将受到损失。

管理的最高境界要体现在服务上。这是一个公认的结论。

事实上,卖家应该是市场的赢家才可以推动产品的商业化进程。商业活动中的经也是“买的永远没有卖的精”。如今,当卖家遇到挑战时,商业家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还如此传统吗?

六、产品的服务空间多大?

美国文化决定,星巴克在美国只卖咖啡产品。到了中国,星巴克的服务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卖咖啡、咖啡器具、咖啡文化知识讲座、组建沙龙、传播中产观念等等。以“外来文化”服务中国消费者,突破传统思维,柔进时尚、喜悦感和“速度”培养、影响、俘虏消费者。

而中国企业很长时间似乎丢失了服务意识和服务常识。当创新需要坚持时,我们必须认清一个事实:服务更需要坚持。无数新型服务产业的崛起告诉企业家们,念好“服务经”才是企业的“正道”。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