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1版:商业·管理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1版            商业·管理
 

2012年4月1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危机公关常态化是品牌战略误区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李岷

危机公关常态化是品牌战略误区

2012年,面对一道道“门”,万科好歹稳住了阵脚,万科人危机公关时表现出的成熟也让人们眼前一亮。但审视万科的一道道“门”,再品味危机公关的价值和意义,总有一种说不出的别扭感觉。

危机公关,顾名思义就是对不常有的突发事件的处理。它考验的是人们面对猝不及防的变故所表现出来的机智、理智和应变能力。撇开事件的原有性质,危机公关的好坏的确能展示出一家企业的管理成熟度和理念高度,为企业的形象赢得一定的加分和减分。

近日,许多网站中都有一段展示万科人危机公关时极具涵养的视频:无论业主怎样吵闹、刁难,这位负责人从始至终一直保持着笑脸。起初,他双手放在裤袋里,结果被业主认为是摆架子;双手交叉放到腹前,业主仍不买账;后来,他双臂交叉放到胸前。从医学角度讲,只有内心极度厌烦、需要“护心”的时候,人们才会无意识有这一举动。窥斑见豹,万科人的耐心、韧劲和素质,的确令人佩服。

万科人应该是很努力也很小心,但现实真的太不给力了。从“毒地板门”到“变电站门”,再到“纸板门”,2012年的第一季度,简直成了万科人的梦魇。虽然较为成功的危机公关后,“毒地板门”过了,“变电站门”过了,“纸板门”也在低调而有序地公关中,但所有事件的叠加效果却没有随着事件的结束而迅速褪色。一道道“门”的迈进迈出中,当事人自己如履薄冰、战战兢兢,被万科人的耐心所感动的看客也是陪着紧张看花了双眼。

危机公关为什么会变成了一种工作常态?危机公关本应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怎么就演变成了日常的缝缝补补、粘粘连连?

纵观2012年万科的这几张“门”,多数并非口误等外因所致,实实在在都是硬伤。“毒地板门”中,危机公关虽然洗清了大多数,但的确还有个案存在;“变电站门”中,虽然权威机构出来证实离小区仅有100米的22万兆的变电站不会对居民健康产生伤害,但对于较真的业主,心中的疙瘩要解开还需时日;“纸板门”中,万科人的解释态度应该是坦诚的,但施工方错用装修材料的错误为什么不能提前避免。

一件物件,譬如说是瓷器,碰了一点粘粘也无伤大雅。如果修补匠工艺高超,说不定还会完好如初。但如果碎得不成样子了,再好的工匠也回天乏术。所以,当物的本质起了变化时,修补就是画蛇添足,越修越不能入人们的法眼。企业同样如此,好的企业遇到危机后,成功的公关就像成功的修补,不能太多,否则人们会对企业的品牌价值产生动摇和怀疑。那样的话,因为缺乏真诚感,再成功的公关也都会变成虚伪的作秀。

据悉,由于政策调控,房地产企业日子难挨,有人断言房地产企业危机公关将进入高发期。此言是否成真,还有待时间证明。记者想说的是,危机公关不是万能剂,“秀”得太多,会让消费者视觉疲劳、心里起“腻”。只有实实在在防危机于“未雨绸缪”,才是企业发展的硬道理。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