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负面舆情的五大“滋生地”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曹向东
央企负面舆情的五大“滋生地”
一、央企自身的问题
1、安全生产问题
众所周知,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近年来,东航空难事件、中石油吉化爆炸事故、中铁建北京苏州街地铁塌方等事故,对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安全生产最能体现央企的责任,对于这类问题的反应和处理一旦不妥,将会使自己陷入负面舆情的包围之中。如“7·23”动车事故的回应不但没有消除疑虑,反而引发了更大争议。
安全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机制上的不完善。事故发生后,央企应当在这方面做到坦诚,并有后续的措施进行完善。
2、腐败问题
张春江、康日新等一些国有企业领导人员涉嫌腐败,都引起了社会高度关注。为何一部分的腐败引来公众对央企整体形象的否定?主要是曝光的腐败案件涉及的是能源、通信等最为引人关注的行业。此外,监管制度的缺失容易将关注点上升到整体。
健全信息披露制度,使媒体监督、公众监督及主管部门与相关机构的监督能够落到实处。必须改变央企“一把手”集权的体制,建立健全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这是最重要的,也是难度最大的一个问题。同时拓宽监督渠道,让广大群众不论职业和社会地位,都可以通过官方途径以及网络等大众传媒行使监督权,对央企领导人员形成全方位的监督。
二、央企与民众的问题
1、红利上缴
目前,央企红利上缴比例是5%—15%,一些民众认为,央企的利润主要通过垄断手段获得,所以,应当增大红利上缴比例,做到还利于民。关于红利,央企应当公开使用信息及用途去向,以此来消除民众的猜疑。
央企上缴红利既要考虑到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也要考虑到中央企业自身的发展。提高上缴比例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的目的是要提高央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社会期望国企收益应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但现实却是取之于国企,用之于国企。
目前除了国资委管理的国有企业外,相当多的非国资委管理的国企并没有上缴红利。因此,应该建立起一个全国统一的国企红利上缴系统,将全部国企纳入其中,并根据其利润水平、经营情况等,确立每一个国有企业上缴红利的水平。
2、薪酬对比
民众认为,央企高管的薪酬、职工工资普遍高于社会平均,有失公平。薪酬问题反映了央企没有顾及到公共利益,毕竟作为国家企业应当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注重社会公平,合理分配。
对企业高管年薪公开化、透明化、标准化刻不容缓。
央企高管薪酬管理目前真正纳入管控的是国资委直接管理的中央企业,但央企的“子公司、孙子公司”高管薪酬实际上还没有完全监管到位,特别是金融领域内的国企高管薪酬监管不到位的问题更加突出,一些国有金融企业的二三级小银行、公司的高管,比工农中建交等行的高管拿得多得多。另外,地方的国有企业高管薪酬监管也更弱一些。
3、民生问题
事关民生的问题容易引起广泛关注,比如中石化“问题油”事件及“涨价”事件。
我国成品油价格跟踪国际油价,一直存在跟涨不跟跌或跟涨幅度大、跟跌幅度小等有失公平的现象,导致我国成品油价格一路飙涨。
如果将国民收入水平计算进去,我国的汽油价格比有的发达国家的油价还高。由于我国成品油价格实行政府定价,消费者在成品油定价上缺乏话语权,所以我国消费者无力阻止汽油价格一路飙涨。按理说,既然我国消费者承受着比美国等发达国家还要高的油价,那么石油企业至少应充分保障高价售出的汽油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