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要反对国企私有化?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徐旭红
为何要反对国企私有化?
剑桥大学经济系教授张夏准认为,私有化不是解决国有企业问题的出路,如果政府有能力引导好私有企业,就有能力经营好国有企业;反之,如果政府没有能力经营好国有企业,政府也不会有能力引导一个好的私有化。
人们作出选择,基于思维定势及短期满足,其选择常常可能是不明智的。问题在于,未来会变为现在,人们若是继续追求短期满足,必将导致选择的短期性。
世行报告称,中国需要进一步重组国有企业部门,拆除竞争性行业中垄断和寡头垄断企业,在必须实行垄断的领域中引入必要的监督,以确保市场力量不被滥用。
需要注意的是,将国企改革片面地理解为国企私有化,可能将落入一个新的“陷阱”。有业内观察人士认为,“国企私有化”的真正目的,是为外资扫除一切障碍,在民企短时间内无法做强做大的状况下,让外资能够最终完全控制中国各行业进而完全控制中国国民经济。
一再被推到风口浪尖的“国企私有化”,为何偏偏在此时密集地、重磅提出?为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作为一个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宪法所赋予的权利屡被质疑?毫不动摇地发展国有经济,到底触动了谁的敏感神经?
在逻辑层面,全面私有化———这一被当今经济学正统观点支持者们推崇的方案,也只是解决国有企业问题的可能方案之一。没有明确而系统的证据表明国企是经济发展的包袱。相反,在中国过去的3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国企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传统的国企逐渐向现代企业过渡,已然成为中国GDP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和党执政的重要基础。
毋庸置疑,在未来的世界经济里,中国将不可避免地加入到提供全球公共品的行列中,为中国乃至世界人民带来福祉。令人质疑的是,私有化国企能否胜任此责任?毕竟,现实中有惨痛的教训摆在我们面前。东欧和前苏联国家的私有化进程造成了巨大的混乱,中国没有理由选择这种方式。
将国企私有化的极端观点,反而让人难以看清掩藏在“经济常识”背后的真义。国企改革的道路并不只有私有化这一种选择。政府可以卖掉国有企业的大量股份,但仍保留国有企业中占多数的份额,或者至少处于相对控股地位。此外,不靠出让股份,国有企业的业绩仍然可以通过组织体系的改革、引入竞争及政治/行政管理的改革得到改善。
从法理来看,基于宪法的基本要求,改革开放的最初始终强调了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公有制在总量上占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保证,积极发展非公经济增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力。
值得警惕的是,改革开放走到今天,从一些大是大非问题上已清楚地看出,中国应避免沦为世界资本主义服务的附庸。发达国家自始至终期盼占领中国的市场,从中国攫取各种资源,也就是从中国攫取丰厚财富。
数据显示,在轻工、化工、医药、机械、电子等21个国民经济最重要行业中,跨国公司子公司已占据国内1/3以上的市场份额,部分行业已经接近半壁江山,也就是在产业中拥有绝对控制权。
据统计,外资的强大控制力在流通行业比例已高达80%以上;在手机行业、电脑行业、IA服务器、网络设备行业、计算机处理器等行业,外资均在中国占绝对垄断地位。
此外,汽车工业外资控制度在95%以上;日用化工行业已近整体被外资垄断控制;啤酒行业只剩下青岛和燕京两民族品牌,其余全部是外资。中国企业事实上在全球分工中已沦为国外企业贴牌产品的加工车间。
大量利润和社会财富的控制权如果掌握在跨国公司手里,那么,即使GDP总量很大,但对于民众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得不到实惠,并可能直接威胁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主权。
由此看来,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凡是所谓“国退民进”搞“国企私有化”的行业,“进”的并非“民营企业”,而大抵是外资。
从资本层面来看,国企现在可以上市发行股票,已经市场化,又何需来一个私人资本准入?而对于理论的剩余索取权,国企事实上已在通过分红和其他形式向政府上缴利润。比例在不断上调,申请部分留存主要用于支付特殊的历史成本和扩大投资,消除过度投资倾向来改善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
据调查,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国有化程度并不低。新加坡是世界上拥有一个最大型国有经济部门的国家之一,中国台湾也在一个庞大的国有经济部门而非私有化的基础上创造了经济奇迹。整个20世纪下半叶,奥地利、法国、挪威和联邦德国也拥有庞大的国有经济部门,且运行良好,特别是在法国,国有企业常常是工业现代化的领头羊。
显而易见,在社会总资产中,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制一直是维持稳定的堡垒,是经济发展的基石。2003年成立国务院国资委,从本源上解决了对终极所有者———全体国民负责,代表国家行使出资人职责。
近十年来,国资委一方面积极改革竞争性央企,使之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加大分红并用于改善民生;另一方面针对垄断企业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角度出发,如果只是单从市场出发鼓励短期利润追逐,而没有合适的监管,其代价往往是牺牲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长期投资,则可能无法维护人民的权益。
对国企私有化的观点,业内专家分析认为,不排除国内既得利益集团与国外资本一唱一和,积极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对于上百万亿的经营性资产以及金融业金融资产,国内私有资本是不可能并购重组下来的,而国外资本试图鲸吞和掠夺这笔资产并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势必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基础,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安全。
国际上所发生的金融危机已经显现出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中国正是以国企主导国民经济,政府积极调控市场,度过了全球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欧美经济体的救星。
国企的命运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跨国大财团急于转嫁危机,用军事、经济等手段围剿中国,试图拆分国企,如果我们失去对经济命脉行业的控制,后果将不言而喻。
一国经济的发展应由本国人民决定,国企是否私有化最终决定于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