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2版:大势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2版            大势
 

2012年4月1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CPI与PPI背离引热议

3月份全国CPI同比上涨3.6%,PPI同比下跌0.3%

来源:中国企业报  

3月份全国CPI同比上涨3.6%,PPI同比下跌0.3%CPI与PPI背离引热议

PPI下滑对应着楼市、车市萎靡和基建投资不振。但另一方面,企业没有出现大规模破产倒闭清算,悲观情绪并没有在社会人群中扩散开来,因此消费品价格并没有随之出现大跳水局面。

本报记者林瑞泉/摄

2008年以来CPI、PPI走势图新华社供图

4月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生产者价格指数(PPI)等数据,3月份全国CPI同比上涨3.6%,而PPI同比下跌0.3%。 两数据的背离引发业界热议。有经济学家认为,PPI下降而CPI上升,是因为传导链条中的流通领域存在较大的成本空间。亦有观点认为,两数据一升一降是经济软着陆的特征,央行货币政策应对此持中立观望态度。

经济学家关注两指数背离 在食品与成品油价格上扬的情况下,“负利率时代”仅仅在1个月后重新返回。 2月份CPI的涨幅为3.2%,低于1年期存款利率3.5%,但仅仅一个月后,3月份的CPI涨幅再次超过3.5%,重返“负利率时代”。 新浪认证资料显示为“对外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的李长安4月9日在微博表示,PPI与CPI背离值得警惕。 李长安说:“PPI与CPI背离值得警惕,这说明生产领域的价格波动不能有效地传导到消费领域中,PPI下降而CPI上升,应该是传导链条中的流通领域存在较大的成本空间,这也证明了流通环节成本较高推动物价上涨的推论。”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认为,三月份CPI上涨和PPI下跌释放了两个重要信息,一是农产品价格的反弹虽然可控,但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因它会触发社会的通胀预期,会使本来可控的通胀变得不可控;二是PPI下滑说明全球实体经济依然疲软,市场避险情绪依然浓重。

经济软着陆特征? 《证券市场周刊》的观点则认为,两指数背离是经济软着陆的具体体现。 此观点认为,硬着陆往往伴随着大规模的企业破产和裁员以及相应清仓大处理,物价焉有不跌之理?而软着陆,通常是企业减薪不减员,商品销售打折处理云山雾罩,生怕让消费者看穿是企业快撑不下去的无奈之举。因此整个宏观经济以及物价的跌幅都较为平缓,整个社会痛苦程度有限。 今年一季度PPI同比大幅下滑,对应着楼市、车市销售形势萎靡和基建投资不振,预示总需求膨胀趋势得到抑制。观点说,直到今天,我们依然看到大多数地产企业还在死撑,以价换量艰难地消化库存。这引发相关工业品价格出厂指数同比大幅下滑,是正常现象。但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没有出现大规模破产倒闭清算,整个社会失业率并没有飙升,悲观情绪只是弥漫在经济学家队伍中,并没有在社会人群中扩散开来,因此消费品价格并没有随之出现大跳水局面。

恰恰相反,民生用品价格近期反而有继续上涨趋势。豆制品、食用油、奶粉、西点、洗发水等近期普涨,最高涨幅达25%;豆制品西点普涨一到两成;菜籽油花生油涨8%;奶粉涨10%;从本月起洗发水也涨价。对此商家表示,原材料、运输费、人工费等上涨导致成本增加。但根据近十年来中国经济中数次库存周期观察,PPI指数走势一般领先CPI趋势大约一个季度或者半年,而去年四季度CPI已出现波峰,目前已经进入下行通道,如果不出意外,下半年或看到CPI同比涨幅缩窄。

货币政策调整空间不大

根据经验,CPI同比涨幅超过4%,就会引发社会强烈通胀预期以及触发严厉的货币紧缩政策;一旦低于4%,紧缩不再但货币政策不可能开闸放水,只是持中性观察策略;CPI同比涨幅在2%附近,才可能看见放松货币政策并取消信贷管制的局面;而CPI出现同比负增长时,货币政策才能彻底宽松。

尽管3月通胀率意外上扬,多数分析师仍认为,受中国长达1年的政策紧缩以及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影响,中国物价压力仍然正在缓解。

随着上两月通胀的放缓,许多分析师已经预期,中国央行今年可能调降存款准备金率150个基点至19%,以鼓励银行对面临流动性短缺的企业进行放贷。

中国年初制定的今年物价调控目标是在4%以内,并将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作为政策导向,此前制定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不变。但在全球经济低迷、中国外需不足,国内面临经济增长和转型压力的情况下,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的微调必然备受关注。

在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看来,复杂局面增加了中国央行等决策部门做出决定的难度:“现在情况比较复杂、困难,经济增长在下滑,物价在上升,如果央行认为物价上涨和经济上升压力比较大,会继续采取稳健紧缩的货币政策,如果坚持这种货币政策,经济下行的压力和趋势会加剧,这是目前的困难。但我认为,央行政策主导趋势是防范物价反弹,这和此前很多人认为央行会放松货币政策想法不同。”

中国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研究员王远鸿认为,货币政策调整需要根据一系列经济数据做出综合判断,目前尚有难度,虽有调整空间,但他认为,这种调整将是微调和结构性的:“政策总取向是有调整空间,今年中国经济稳中求进的宏观政策会比较平稳,即便有调整也是微调,政策更突出有保有压,所以,即便是适度放松或者调整也不会是很大幅度的。”

(本版编辑综合新华社、中国网、财经网、国际在线、环球外汇网报道)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