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6版:宏观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6版            宏观
 

2012年3月2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亚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很有诱惑。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在2010年10月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雇主薪酬负担以中国最高,每人每月达到463美元,明显高于其他亚洲服装生产国家。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在250美元—300美元之间,越南和柬埔寨分别是153美元和125美元,孟加拉国最低,只有85美元。除孟加拉国以外,这些国家的工薪水平大概是中国的1/4—2/3。

低成本诱惑,外贸企业“东南飞”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陈青松

低成本诱惑,外贸企业“东南飞”

CFP供图

如今无论是名牌服装还是电子产品、玩具,来自越南、印尼、柬埔寨、缅甸等东南亚国家的产品日益增多。而以往,这些品牌绝大部分都印着“中国制造”。

欧债危机、订单下滑、用工成本和原材料成本持续上涨,重压之下的我国外贸生产企业试图在夹缝中寻找新的商机,开始将目光移向近邻东南亚地区。

据《中国企业报》记者了解,迫于成本上涨等各方面压力,近年来,珠三角、长三角一带的内资和外资企业纷纷向东南亚一带转移,且迹象明显。

企业迁移到东南亚

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广东新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销售经理李学良表示,“早在几年前,我们就考虑到国内用工成本和原材料成本持续上涨等多方因素导致企业利润下滑,在压力面前,我们一直在寻找产业转移的地区。经过深思熟虑通盘考虑后,我们最后选择了成本比较低廉、市场前景看好的东南亚地区。”

李学良说,这两年,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制造企业饱受世界经济低迷影响,在用工荒、订单荒和各项成本上涨的巨大压力面前,主动将生产线转移到越南。

据《中国企业报》记者了解,近年来,由于受欧债危机、人民币升值、劳工荒等因素冲击,企业经营成本不断攀升,利润空间不断缩小。尤其是2011年以来,随着国内沿海地区制造业在原材料、土地特别是劳动力价格不断攀升,国内低成本竞争优势正逐渐丧失。珠三角、长三角一带的内地企业、外资或合资企业,已不断向东南亚等地转移,以寻求更低廉的生产成本。

2011年末的一项调查显示,62.5%的企业反映原材料价格较上年上升15%—30%,31.2%的企业反映原材料价格上涨30%以上。

数据显示,近三年来,广东家具行业的工资从1600元涨到3000元以上,技工更是从4000元攀至近万元。加上攀升的人民币汇率更让出口型的家具企业如履薄冰。在各项成本上涨重压之下,国内家具企业开始思考转移之路。

在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鄂尔多斯羊绒制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林祥表示,让他最头疼的就是现在中国的纺织企业利润极少,“如果政府不出手相救,很多中国纺织企业就会转移至东南亚”。“在柬埔寨,工资才20多美元,也就一百多元人民币,在我们那,工资达到了三千元,而且还得交各类保险,企业已经不堪重负。”

海关总署公布的2012年前两个月进出口增幅仅为7.3%,其中出口同比增长6.9%,进口同比增长7.7%。

相较中国市场而言,近年来东南亚出口增长迅速。以纺织服装品为例,2011年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增长趋势明显放缓,且主要出口地区出现下降:其中欧盟地区下降了1.7%、美国下降了1%、日本下降了1.9%。

相反,上述三地从东南亚进口增长迅速:2011年上半年欧盟从越南、印尼等国进口增幅在29.6%—53.4%,同一地区美国进口增速在18%—29%,在日本这一数据则为23%—49%。

业内人士表示,劳动力和其他成本的上升将迫使制造商寻找新的商机,在未来五年将较为迅速地转往成本较低的地区,包括中国西部以及东南亚地区,以保持产品价格的低廉。

阿迪达斯的主席早在几年前就已公开发表声明,表示中国的工资高,并开始迁往越南等国家,而当时阿迪达斯有一半左右的运动服标签上注明MADEINCHINA(中国制造)。

被誉为“全球最大OEM工厂”的晨风集团董事长尹国新表示,从2011年8月份开始,国际品牌客户订单明显减少,向东南亚转移的趋势愈演愈烈。

东南亚投资优势

业内人士介绍,目前东南亚国家投资优势日益突出,主要体现在劳动力、汇率、出口优惠关税等方面。

近年来,东南亚各国纷纷出台优惠政策,优化国内经济环境,吸引国外投资。

2011年,东南亚国家发展表现优异,投资环境也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改善。

亚洲发展银行报告显示,2012年东盟经济将保持整体健康良好发展的势头,其中印度尼西亚将以6.5%的增长率名列第一,紧随其后的是越南6.3%、菲律宾4.8%、马来西亚4.7%、泰国4.5%和新加坡4.0%。

良好的投资环境是吸引中国企业的最重要因素。普华永道数据显示,63%的中国CEO认为,对公司未来而言,新兴市场比成熟市场更具有吸引力,东亚和东南亚等周边市场也将成为他们的投资首选。

据悉,2001年我国就与东盟达成协议,在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从2010年1月1日起,中国与东盟贸易进入“零关税”时期,双方相互开放市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一个拥有约17亿人口的统一市场,也是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区,为我国企业深化与东盟经贸合作、拓展经济空间和“走出去”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战略性机遇。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开通意味着关税壁垒逐渐消失,关税优惠的确有成本优势。”上述广东新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销售经理李学良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我们算过一笔账,和国内产品相比,这里的成本会大概低5%—10%,这是个不小的数字。”

近年来,东南亚各国大力发展本国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产业建设。

《中国企业报》记者综合中国商务部网站消息:日前越南工贸部批准了至2020年谅山-河内-海防-广宁经济走廊工业发展规划和2025年发展定向。规划规定,将发展机器和冶炼、电子和信息工业、食品农林产品加工和饮料、能源、纺织服装和鞋类、化工、建材生产及辅助工业8个工业行业。截至2010年底,越南各工业区已吸收外资项目近4000个,协议外资总额536亿美元。

记者了解到,早在几年前,广东深圳、东莞以及浙江温州的一些电子、服装、鞋类企业,就通过直接设厂或通过技术与东南亚企业合作,在当地抢滩布局。

国内一些经济发达地区还探索在东盟国家建立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带动国内企业“抱团走出去”。被中国政府认定的首批“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泰中罗勇工业园由中国华立集团与泰国安美德集团在泰国合作开发,面向中国投资者。

3月21日,泰中罗勇工业园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目前进驻泰中罗勇工业园的主要是我国江浙、广东一带的企业,目前已经进驻37家,一般都是机械、电子、汽车配件行业,目前生产经营情况良好。

目前,东南亚10国总人口已经达到5亿多,其中34岁以下人口一般都占了总人口的一半或一半以上。这为来此投资的中国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保障,相比常年遭遇“用工荒”的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企业来说是一大优势。

劳动力成本方面,东南亚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很有诱惑。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在2010年10月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雇主薪酬负担以中国最高,每人每月达到463美元,明显高于其他亚洲服装生产国家。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在250美元—300美元之间,越南和柬埔寨分别是153美元和125美元,孟加拉国最低,只有85美元。除孟加拉国以外,这些国家的工薪水平大概是中国的1/4—2/3。

东南亚与我国地域接近、文化差异较小,也是我国企业转移到这里的重要原因之一。

“东南亚离我国很近,文化等各方面差异不是太大,在管理上不存在太大的问题。”李学良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说,“从目前发展形势来看,我们投资越南的决策是正确的。”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