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3版:营销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3版            营销
 

2012年3月2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目前,很多传统企业的管理者感到“没有了企业家精神”,难以把握好“方向”。困惑的问题包括:企业在发展,凝聚力却在下降;福利在提高,满意感却减少。

企业家:静心做大事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北江

企业家:静心做大事

近两年来,海外越来越关注中国的房地产和金融形势,尤其是中国是否存在泡沫化风险。而此时“吴英”案的结局更加让中国企业家们感到精神压力。

回想2012年春节的关键时间段,本来是开始喜迎新年的企业家、律师、经济学家圈子的精英们却被“吴英死刑”的消息搅的神情不安,极度焦虑。很多企业家感叹“自己无心思过年”。微博上快速成立了“律师团”。

企业家也开始每分每秒的抓紧时间积极参与建议。为了这个年轻的女民营企业家的生命归宿,大家反应的速度之快、人数之多、态度之统一前所未有。“如果这个判决结果得以执行,那么,企业家未来的经营生活会受到什么样的打击?”这就是吴英案带来的消极的心理情绪和恐惧。

2012年2月6日,新华社评论的出台,似乎让公众得到了一个主流信息和态度。但是,公众们也一直在问:“为什么是死刑?”“为什么可以不是死刑?”“企业家的死刑可以说明什么?”“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是否会带来更大的动荡?”“中国中小企业融资到底是难还是易?”话题一直持续到今天,媒体几乎天天等待最后消息的出台。

当温家宝总理在2012年3月14日回答了外媒记者提问时,企业家们一直悬的心似乎稍微放了下来。

无论结果如何,作为吴英个人都是要必须接受的。

但是,企业家群体为什么如此关注这个案件?此事件给企业家们带来的情绪变化、理性思辨、反省意识为什么如此强烈?

这期间的几种现象值得企业家们深刻思考:

一,意识被唤醒:忐忑不安变为理性思考。

从吴英案件二审结果的发布日起,很多南方的民营企业家表示“实体难干,不如移民”。他们的心理是“比起大贪官,她不是罪最大的”。明显感到此情绪已经蔓延的经济学家张维迎在2012年“亚布力论坛”立即发表题为《如何建立市场,从特权到产权》的演讲。结束前,他呼吁“企业家、政府官员、媒体关注吴英案”。该演讲成为12届亚布力论坛历史上获掌声最多的演讲。正是这样“多层面、多角度”的积极呼声,给予更多迷茫的企业家一个信心的支撑,一种信念的坚定。

在《吴英案意味着什么?》一文中,张维迎的观点是:杀吴英“意味着中国公民没有融资的自由,在中国获得融资仍然是一种特权;意味着在中国建立个人基础上的产权交易合同仍然得不到保护。”

企业家们由此转向中国所有对中小企业如何得到真正合法的融资渠道而努力,而不是单单从情绪上讲吴英案。这是一种理智的建设,而且这样集体的声音也被高层决策者采纳。

二、自问自责。企业道德底线由谁来守护?

2012年3月22日,又一个女企业家“跑路”了,7个亿的数字再次刺激公众神经。但是,这个事件并没有太多影响企业家思想观点的动摇,大家一致认为“金融危机的逻辑”不可违抗,企业家要做的努力必须是在实业上下功夫。逃避是不道德的,是不符合企业家精神的。就在“3·15”前后,被曝光的生产企业显著问题依然是“道德底线”。

一方面,企业家、商人呼吁社会给予宽松的商业环境和政策;另一方面,很多行业的企业却公开作不法生意。事实上,任何人也无法理解快速还贷的压力是“犯法”的理由。

贷款来之不易,资金如何运用?

不惜牺牲广大消费者生命健康为代价、急功近利的“使用贷款”希望从中快速得到经济效益?还是遵循商业道德、遵循企业运作规则一步一个脚印的发展是经营者必须时刻自问的命题。

目前,很多传统企业的管理者感到“没有了企业家精神”,难以把握好“方向”。困惑的问题包括:企业在发展,凝聚力却在下降;福利在提高,满意感却减少;物质越来越丰富,精神越来越空虚。企业员工表示“成了碎片”。所以,针对这个现象,银监会原主席刘明康说:“路不平,想想邓小平”。

这是一种精神提醒。国家如此,企业也如此。

企业管理者真的要好好想想:“当企业没有底线,员工没有魂的时候,企业生机何来?”如果说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法律工作者呼吁关注吴英死刑案,是呼吁为制度改良留条生路引起企业家重视的话,那么,企业家是不是也要思考中国企业最缺什么?中国人最缺什么?中国企业家最缺什么?

在此事件的议论过程中,企业家鲜明的态度是“拯救吴英,就是拯救我们自己!”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企业管理者、创业者、企业家。是的,帮助别人同时反思自己。

三、理性参与治理腐败。

中国注册金融分析师史晨认为:国际智库对中国的兴趣已经越来越多地转化为行动。各个国家大学纷纷在中国设立分支中心,其任务之一就是“智者调研中国”。一个来自经济史的视角总是有益的,那就是帮助中国企业家理解政策之间的联系,既不要过分悲观地预测,也不必认定什么样的形势必定引发经济危机。只要不回避长期的结构性改革。

企业家也明白了“抱怨无法解决问题。积极做改善工作才是改革的态度。”喜欢“静心”的企业家任正非认为:做大事需要的静心。诚可谓,世间没有小人物,只要发大心,就是大人物;世间没有大问题,只要虚其心,就没有大不了的问题。

但是,规律性的东西是值得借鉴的。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