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3版: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之案例研究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3版            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之案例研究
 

2012年3月2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创新性管理变革适应互联网时代

来源:中国企业报  

以创新性管理变革适应互联网时代

(上接第一版)

以上几点概括起来,是想强调我们必须以创新性变革适应这种时代潮流。信息化、互联网是时代给予传统产业的两只翅膀。实体经济加信息化、互联网,可以让我们的企业飞得更高、飞得更快、飞得更远。中国的企业要进入世界一流,不可错失这个历史良机。

过去30年的历史证明,我国企业和企业家是善于学习的。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追赶,是我国企业自改革开放以来成长的基本轨迹。30年前,我们的企业基本上不问市场,没有竞争。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围绕国有企业的市场化转型,我们一边改革企业经营机制,一边学习现代管理中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先后推出了邯钢集团的模拟市场、成本否决管理,许继集团的量化动态的人事管理,亚星集团的比价采购等等一批企业的典型经验。回过头看,这些经验在市场经济这本厚厚的教科书中,还只是最初的几页,还是启蒙性的,但它们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和市场化改革起步时企业的实际情况。90年代中期之后,国企改革全面展开,民营企业迅速成长,管理科学在中国得到全面普及。一批先进企业紧跟时代的步伐,开始学习、运用现代管理理论、方法系统地思考本企业的发展和管理问题。他们在快速扩大规模的同时,开始注重企业内部的科学与精益管理;在努力形成技术、设备、产品等硬实力的同时,开始注重品牌、商誉、文化等软实力的建设;在努力做好国内市场、用好国内资源的同时,积极开辟国际市场、用好全球资源。近年来涌现的一批成果创造单位,如海尔、宝钢、万向、联想、南车、苏宁、中兴、传化、青岛港、航天科工、大唐电信等企业,是这个时代的典型。他们的成功经验丰富精彩,各具特色,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持续学习、持续创新、紧跟时代、锐意进取。从我国及世界企业的发展历史看,没有适合所有企业的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只有适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和特点的管理模式;没有恒定不变、完美无瑕的管理模式,只有动态的、适合企业发展阶段的管理模式;没有“到顶”的管理模式,只有时代的管理模式。海尔集团以自主经营体为基础的人单合一管理,归根结底就是秉承持续学习、持续创新的精神,紧跟时代,创建适应信息化、互联网时代的新的管理模式。蒋黔贵同志围绕海尔的经验专门论述了互联网时代管理变革的新趋势以及我们应该采取的应对措施,相信能给大家更多信息和启示。

近年来,国务院国资委和工信部一直把推进企业管理创新作为重要工作来抓。最近,国资委正在组织开展以“强基固本、控制风险,转型升级、保值增值,做强做优、科学发展”为主题的管理提升活动,按照“十二五”时期“做强做优、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核心目标,认真分析中央企业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通过强化基础管理,推进管理创新,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绩效,为中央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工信部近年来组织开展了《“十二五”企业管理现代化纲要研究》等一系列课题研究,正在组织制定《推进企业加强管理和管理创新的指导意见》,以期从面上指导全国企业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广泛开展管理创新活动。在今年开展的“中小企业服务年”活动中,把管理提升作为重要内容。在工信部和国务院国资委的引导下,各级地方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也应考虑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和办法,推动企业像重视技术创新一样重视管理创新,建立起支持企业管理创新的长效机制。

从2010年开始,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审定和推广活动由国资委企业改革局、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和中小企业司、中国企业联合会共同主办,这是新时期我国推进企业管理创新工作的一种有效形式。每年由政府主管部门提出企业管理创新重点,企业结合自身管理实践进行总结和申报,各级主管部门和企业团体择优推荐,组织管理专家对企业管理创新成果进行审定,然后向社会发布、推广。这种官产学合作推进企业管理创新的操作平台和工作机制,本身也是一种创新,它有利于在政府指导下调动企业、专家、媒体、社团组织等各方面的积极性,有利于及时发现典型、总结经验,树立样板,也有利于企业管理科研与教学活动。今天,我国企业面临互联网时代管理变革的挑战,我们要更好地利用这个平台,官产学紧密合作,以海尔等180多家企业的创新成果为榜样,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创新的氛围。我们希望,所有的企业都能在互联网时代有所作为,有所创新,有所进步;所有的企业都能赶上信息化、互联网这趟时代的高速列车。

(本文系2012年3月24日作者在“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上的讲话)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