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2版: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之观点集萃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2版            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之观点集萃
 

2012年3月2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3月24日,以“互联网时代的管理变革”为主题的2012年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正式发布了第十八届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本次成果有什么特点和亮点?在评选过程中具体履行了什么样的流程?2012年第十九届成果的评选进展如何?带着这些问题,《中国企业报》记者专访了第十八届国家级企业管理创新成果全国审委会执行副主任、中国企联常务副理事长胡新欣。

创新成果凸显十大亮点———访第十八届国家级企业管理创新成果全国审委会执行副主任、中国企联常务副理事长胡新欣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郝帅

创新成果凸显十大亮点———访第十八届国家级企业管理创新成果全国审委会执行副主任、中国企联常务副理事长胡新欣

胡新欣 《中国企业报》:第十八届国家级企业管理创新成果的评选经历了怎样的流程?

胡新欣:第十八届成果在所有企业和专家委员会全体成员的努力以及政府的支持下,收效非常丰富。从管理创新成果申报的情况来看,去年是历届成果当中申报企业数最多的一年,将近500项成果。经过几上几下,三轮淘汰,保留了185项。占申报总数的41%,其中一等奖32项、二等奖153项,本届成果申报企业涵盖了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包含了各种所有制类型企业。

在这里我要说明的是,被淘汰的,也就是没有能够进入管理创新成果范围的企业,很多都是很优秀的成果。有一些专家讲,去年的成果如果拿前几年的标准衡量的话,它们都不能被淘汰,有的还可能进入一等成果。我们想保持这个成果水涨船高的态势,所以每年还是确定总成果的范围在一百七八十项,一等成果在30项左右,都要坚持精选的原则。《中国企业报》:本届成果有什么亮点?

胡新欣:去年的成果概括起来讲,有十个亮点。

第一,用当代的先进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重塑企业的经营机制,形成互联网时代的管理模式。第二,关于民主管理的问题,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推行职工的民主管理,构建多方共赢和谐的劳动关系,去年这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第三,通过兼并、重组、整合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第四,探索全球化趋势和国际金融危机双重背景下走出去的有效途径。第五,改进研发管理,实现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突破。第六,信息技术和科研、运营、基础管理深度融合,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升为信息化企业建设。第七,创新财务管理,强化财务对企业发展的服务功能。第八,延伸服务功能,提升企业价值的创造能力。第九,改善药品的流通管理,探索医院体制改革的有效途径。第十,高起点、高标准的推进重大工程建设,实现工程设计、建设与运营有机结合、无缝衔接。《中国企业报》:本届成果中有哪些特别优秀的案例给审委会留下深刻印象?

胡新欣:第十八届发布的所有185项成果都是在管理以及创新上取得成绩的佼佼者。如果说优中选优,一等32项成果又是这些成果中特别优秀的案例。去年像海尔、宝钢、天津港、中石油、中建材、南车、进出口公司、四川省电力公司、西子联合控股、中化工程公司等在这方面都做得不错。

而给审委会全体专家都留下深刻印象的无疑是海尔。企业经营机制需要根据外部环境变化适时作出调整。随着新管理思潮的出现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如何重塑企业经营机制,探索形成互联网时代的管理模式,成为众多企业面临的新课题。本届成果创造企业海尔集团公司用自己的经验给出了很好的答案。海尔集团公司秉承快速准确发现需求、创造价值理念,抓住互联网时代的最新特点和变化,通过现代化科学技术和三张表等管理方法将大型企业集团改造为数千家反应灵敏的“小企业”———自主经营体,使得市场压力迅速传递到每位职工,员工成为逻辑上的企业经营者,从而实现员工与企业利益高度统一、共同发展。《中国企业报》:去年的成果已经发布,你对2012年第十九届成果的评选有何建议?

胡新欣:借此机会对今年创新成果的申报,代表审委会办公室提三点建议。

第一,希望推荐单位,包括地方的推荐单位和行业的推荐单位,也包括有自己申报资格的企业集团、央企和全国企业500强,能够继续推荐优秀的案例和优秀的管理成果。第二,我们要关注审定的结果,更加要关注审定的过程。第三,我们还是提倡今年申报的成果要更多地关注原创性、重大性、综合性。

这次创新大会后,2012年的管理创新成果的申报就要开始了,以往的经验上半年比较空闲,到下半年快要截止的时候就压过来,专家该指导的也没有时间了,该讨论的也没有好的条件了,我们希望早一点,重点成果地方企联的同志,事先要做一些工作,必要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派专家一起讨论,早一点做工作。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