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6版:全球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6版            全球化
 

2012年3月2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欧盟是一个发育成熟的大市场,其商品、科技、劳务、服务和旅游都非常发达。整体实力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加强与欧盟的经贸合作对发展我国经济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刺激经济增长是中欧共同目标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原金

刺激经济增长是中欧共同目标

欧盟已经连续多年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根据海关总署在2012年1月份发布的我国2011年外贸进出口情况显示,即便在欧债危机持续发酵的状况下,欧盟依然是我国第一大外贸伙伴。

据海关统计,2011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36420.6亿美元,比2010年同期增长22.5%,外贸进出口总值刷新年度历史纪录。其中,中国与欧盟的贸易额占中国全年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5.57%。

中欧贸易经过30几年的发展,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在发展中有共同进步的甜蜜期,当然也有一些摩擦与矛盾,但中欧之间都需要彼此,双方贸易都是彼此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巨大双向投资潜力

2011年中国与欧盟双边贸易额突破5000亿美元,达到5672.1亿美元创新高,同比增长18.3%。2010年中欧贸易额4797亿美元,欧洲继续保持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

其中,中国与德国这两个世界最大出口国之间的双边贸易额2011年1—9月达到1270亿美元,同比增长22.6%;2010年,中国与德国的双边贸易额达1424亿美元,中国与英国双边贸易额约为600亿美元,中国与荷兰双边贸易额达到562亿美元,中国与法国双边贸易额达448亿美元。

自中国与欧盟1975年建交以来,双边贸易发展迅速。根据中国海关的统计数据,2003年,中欧贸易额为1252.2亿美元,首次突破千亿美元;2005年双边贸易额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达到2173.1亿美元;2007年全年中国与欧盟双边贸易额达到3561.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2008年中欧双边贸易总值为4255.8亿美元,增长19.5%,分别高于同期中美、中日双边贸易额增速。直至2011年突破5000亿美元大关。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与欧盟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在经贸领域,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这不仅表现为中欧经贸往来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质量的日益提高,而且还得到了强有力的政治支持和法律保障。

目前欧盟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欧盟视中国为第一进口大国、第二贸易大国。从2009年5月起,由于经济危机造成的双方贸易额下降幅度开始呈收窄趋势,双方贸易有望重新恢复增长。在双边技术合作中,欧盟是中国最大的技术引进来源地,占到中国技术引进总额的一半。2008年,欧盟对华投资总额45亿欧元,中国在欧盟投资10亿欧元。欧盟对华投资额和中国对欧盟投资分别只占到各自对外投资总额的1.3%和0.6%。这种贸易往来与投资关系上出现的不匹配,说明中欧之间存在巨大的双向投资潜力。

化解矛盾加强合作

在中国与欧盟贸易往来的多年中,中欧贸易关系也不是一帆风顺,而是中间夹杂着很多贸易摩擦与贸易争端。

中欧经贸关系中经常遇到的一些分歧摩擦大多是相互关联的,欧盟成为中国遭受反倾销的主要来源。目前,欧盟紧盯着中国“入世”后的履约行为表现,实质是看中国是否真正如约按市场经济原则要求办事,这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问题。以2008年为例,欧盟委员会的数据显示,前10个月,欧盟新发起14项反倾销调查,其中6项针对中国,分别涉及蜡烛、铝箔和多类钢铁产品。同期,欧盟采取的3项临时反倾销措施,均是针对中国的,在6项正式反倾销措施中,也有一半是针对中国的。

现在,欧盟也没有完全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国家地位”,作为正在深入转轨中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市场经济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不合理的是,欧盟在拒绝给与中国以“市场经济国家地位”的同时,却给市场经济发育并不比中国完善的俄罗斯和乌克兰以“市场经济国家地位”这种地位,在同一问题上采取双重标准,这应该说是一种歧视。欧盟不仅迄今尚未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而且以种种理由限制中国商品进口。

欧盟是一个发育成熟的大市场,其商品、科技、劳务、服务和旅游都非常发达。整体实力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生产总值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贸易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40%,是世界上第一大经济贸易集团。因此,加强与欧盟的经贸合作对发展我国经济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作为世界最大经贸组织,中国和欧洲经济互补性很强,经贸发展潜力仍然很大。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欧经贸关系进入“历史最好时期”。这不仅表现为中欧经贸往来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质量的日益提高,而且还得到了强有力的政治支持和法律保障。由此可见,进一步加强两国间贸易关系,互利共赢,共同发展,而不断升级是市场经济理论发展的必然哲理。因此,发展中欧贸易关系有利于推动双边经济增长和促进社会进步。

历史上中欧互利关系密切也是有缘由的,正是依靠来自中国的廉价消费品,欧盟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通货膨胀压力才大大减轻。同时,欧盟也必须继续扩大对外投资,向外转移部分产业,而中国正是生产转移的首选。一方面欧洲已经成为当前全世界第一个出现人口净减少的地区,尤其是欧盟,已经步入深度老龄化阶段;另一方面欧盟劳动力市场过分僵化,为了降低畸高的劳动力成本,需要向海外转移部分丧失竞争力的产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在过去的贸易往来中可以得出结论,在应对金融危机方面,中欧有共同利益。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所长冯仲平认为,中欧必须要加强合作,当前中欧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如何刺激经济增长。相比中国,欧洲受美国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影响要大许多,但中国也面临着经济增长放缓的挑战。

欧洲是工业化的发源地,对中国有很多借鉴之处,而且欧洲经济的主流是社会市场模式,比较注重社会公正,和中国相似。欧盟和中国在政治上没有太大的问题。欧盟和中国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问题上,在建立新的世界格局、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方面有许多共同的语言。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