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1版:商业·管理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1版            商业·管理
 

2012年3月2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中国市场的运作过程中,高盛利用其强大实力和国际地位,及其所谓的国际认可的研发能力,在中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大肆赚取“黑心钱”。当他们伺机进入一个行业时,就大肆唱衰该行业,使其价格走向低位,然后,趁低价买入。当其达到其盈利目标,伺机出货时,就大肆唱多,然后,大肆卖出。中国的矿业、食品业、金融业、房地产业、航空业、石油业等都遭遇过高盛使出的手段。

高盛靠“控制”谋取财富

客大欺店企大欺国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丁是钉

客大欺店企大欺国高盛靠“控制”谋取财富

CNS供图

由于前执行董事格雷格·史密斯于3月14日公开在《纽约时报》发表辞职信,强烈抨击了美国高盛集团“有毒的、破坏性的”文化,导致高盛股价当日下跌3.4%,市值一天跌掉21.5亿美元,并且把高盛推上了全球商界的道德法庭。

在全球舆论对于高盛品质问题口诛笔伐式的批判中,不断有负面的消息被暴露出来。如果把这些看似孤立的现象串联起来,对高盛的商业模式进行剖析,我们不难发现:高盛从本质上就是一家靠“控制”赢利的金融公司。这种由金融霸权主义主导的商业模式才是“高盛危机”的根源。

高盛的霸权“控制”

高盛的“控制”是一个战略性的布局,这使得其“控制”已经无所不在,并且成为其获得绝对竞争优势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公权的控制是其“控制”体系的首要环节。除了在各国政府中培养“亲高盛”势力外,高盛集团还直接向多国政府部门以及全球性金融组织“输入”高官。

俄罗斯“索里特”咨询公司分析师科拉留克分析称,高盛通常被称为“世界影子政府”,美国及世界组织许多高级领导人都来自这一公司,可以说是一个帝国。

比如,曾经在高盛担任高管的保尔森和盖特纳先后当上了美国财长,还有一位当上了意大利央行行长,被美国政府委派监管7000亿美元不良资产救助计划的卡什卡里,也曾经在高盛任职。同时,高盛集团还广泛吸收多国政商高层,欧洲央行的首席顾问就被该公司招募,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是高盛的常务董事。

高盛在推动解除金融管制过程中的角色尤为引人注目,前高盛主席鲁宾在克林顿政府担任财长期间,推动废除了“大萧条”时期制定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推倒了银行与高风险业务之间的“防火墙”。场外衍生品因此在不受监管的地方任意生长,这些复杂金融工具的其中一些促成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

英国《独立报》曾经刊文表示,高盛在推动“高盛公司项目”紧紧拥抱政府,不断创造人、观念和钱之间的深刻联系,这样一来,根本分不清哪里是公共利益,哪里是高盛利益。

对于市场的控制是其“控制”体系的常规武器。有关高盛控制市场谋取利益例子比比皆是,因为这是高盛最常用的获得手段。

2008年1月,高盛集团财务官萨拉·史密斯在2007年10月30日写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一封信公之于众。信中透露,该集团提前预见到2007年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熊市并大量做空。

2010年4月,美国证交会对高盛集团提起民事诉讼,指控其在2007年出售金融衍生品时,涉嫌存在重大信息虚报和遗漏以及误导性陈述,特别是隐瞒了与投资者有直接利益冲突的知名对冲基金投资组合的有关事实,导致投资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正在被该对冲基金卖空的产品,给投资者造成高达逾10亿美元的损失。

对意识的控制是其“控制”体系的最高形式。通过对市场的控制和操纵,高盛让大宗商品的“实际走势”和其判断保持高度一致,把自己塑造成一个神奇的“市场预言家”的形象,并让客户对高盛形成“崇拜式”的信任,由此控制客户的决策意志,让客户的决策跟随高盛的“判断”走。

以油价为例,2007年,高盛发表报告,称原油要涨到200美元一桶,在国际油价于2008年7月创下每桶147.27美元的历史纪录之前,走势几乎与高盛推出的报告一致。这使得高盛的预言成为了石油价格的风向标,并让市场对高盛的判断充满了信任。

在这样一种情形的推动下,当时中国拼命购买了价格为147美元一桶的原油。为了增加相关中国公司的信任,高盛还与一些中国公司设下“对赌协议”。然而,高盛自己却悄悄抛售原油。到了当年年底,油价降到34美元一桶。

对于人才的控制是其“控制”体系的增长因素。由于高盛能够通过其“控制”模式获得远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利益,所以高盛可以为人才开出更高的价格,以其有“诱惑力”的薪酬和福利待遇把更多的人才“绑架”到自己的战车上,以此“消灭”对高盛构成威胁的潜在对抗智力。

以此次“辞职信门”的主角高盛前执行董事史密斯为例,他曾为全球两大对冲基金、美国五大资产经理以及中东和亚洲的三个最具影响力的主权财富基金担任过咨询顾问,其客户拥有的总资产基础超过了1万亿美元。如果在其他公司,这应当算是一个厉害的角色,但在高盛,和他同一级别有1.2万人。

在高薪招揽人才的同时,高盛利用其薪酬激励机制的设计,让人才在不自觉中被高盛的文化所同化,成为高盛“控制”体系的一部分。

对于客户的控制是其“控制”体系的利益保障。高盛对客户的控制可以用欺诈来形容。有专家指出,在控制客户的过程中,高盛的做法与赌场中诱骗客户上钩的手法毫无二致。比如,他们会找一个客户让他来做期货,说很赚钱。客户不懂,他们第一笔会让你赚钱100多万元;第二单就会给你做局,然后和你做对手盘,让你一亏就是几个亿。所谓的“客户利益至上”,对于他们而言,只是蒙骗客户的障眼法。

霸权下的“豪夺”

2010年3月,希腊债务危机初现端倪。媒体披露称,高盛集团在从事希腊政府财务顾问时帮助后者掩盖债务,并为希腊政府推荐“饮鸩止渴”的融资方式,从中获得巨额回报。另外,高盛集团一方面让希腊政府在债务危机中愈陷愈深,在收取希腊政府巨额债券承销收入的同时,通过衍生品交易从希腊政府的困境中获利。

在中国市场的运作过程中,高盛利用其强大实力和国际地位,及其所谓的国际认可的研发能力,在中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大肆赚取“黑心钱”。当他们伺机进入一个行业时,就大肆唱衰该行业,使其价格走向低位,然后,趁低价买入。当其达到其盈利目标,伺机出货时,就大肆唱多,然后,大肆卖出。中国的矿业、食品业、金融业、房地产业、航空业、石油业等都遭遇过高盛使出的手段。

在中国国有银行2004年改制的时候,高盛相继发表报告,诋毁中国的国有银行,称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比率接近40%,中国四大国有银行技术上已经破产。但背后高盛却以极其便宜的价格收购了中国银行上市的股权,仅在工商银行上市,高盛就通过入股该行四年获利近120亿美元。

其实,高盛的金融霸权主义作为已经不再是秘密。2010年4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也就是SEC甚至对高盛集团及其副总裁托尔雷提出证券欺诈民事诉讼,但从最终的结果看,也是仅仅以5.53亿美元的罚款便达成了和解,让奥巴马试图发起的这场“华尔街革命”最终半途而废。

事实上,高盛通过对于“控制”能力的经营,使其已经到“大到不能倒”的地步。其强大金融控制力,已经远远超出了金融领域的范畴,形成了一个跨越国界的强大金融帝国,令其可以无视别人的利益。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