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5版:中国企业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5版            中国企业评论
 

2012年3月2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化实体的“央企路径”

来源:中国企业报  

文化实体的“央企路径”

中国正面临着艰难的转型。

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消费型社会”结构能否建立,与中国现行体制的系统性改革和不断完善与落实的政策息息相关。其中,文化消费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已经成为衡量国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当前,人们的文化消费正从过去的内向、封闭向开放、交流逐渐演变,文化消费已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我们需要关注人,更需要关注人背后的文化。从过去的求同、求稳,向求新、求变、求时尚演进,文化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2.75%左右。对比国外,从产业结构而言,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普遍高于10%,美国达到25%。

业内人士指出,全国人均一年还看不上半场文艺演出。而作为国家经济支柱的央企,目前仅有两家将文化产业列为主营业务。

那么,在新一轮历史机遇下,中国央企能否托起文化强国的举国梦想?央企能否真正扛起中国文化实体产业的大旗,打造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中国民族文化品牌?

到2020年,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是成为支柱性产业。这意味着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要逐步上升至5%左右,即文化产业增加值将从现在的约1.1万亿元增加至约4.3万亿元,年均增速要达到15%,远超过GDP的增长。

文化产业已经迎来宝贵的发展机遇。央企应当抓住契机,准确定位,加快改革,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使命。

从2003年到2008年,文化部只组建了一家集团公司,即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而今年一次性就推动四家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组建了三家集团公司。改革步伐大幅度加快,这其中的动因是什么?

中央文化企业拥有优质的品牌和丰富的资源优势,积极打造文化领域的“国家队”是十分必要的。企业要做好长远规划,抓住战略重点,实现可持续发展,切实把文化软实力基础转化为竞争优势。

文化改革必然要从解决政企分开、放权搞活和企业重组这三个基本问题入手。央企文化产业作为“国家队”,需要在资本结构上,由国家出资或者国有资本占主导;在规模和实力上,能够代表行业高水准;在业内地位上,能够引领行业健康发展。

众所周知,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相对占有比较大的比重,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忽视提供精神产品和服务的文化产业对实体经济的贡献。

文化央企对内引领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不仅对其他企业具有示范作用,对外更是代表着中国形象、中国实力、中国气质。

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文化在提高国家综合实力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先后制定了明确的文化发展目标与战略规划,并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各国注重扩大本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通过政府引导,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化运作为主要方式,贸易和投资并举的新格局,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建设国际化的文化企业,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可以说,中华文化要“走出去”,势必少不了国际间的商业谈判。自然,这种谈判不能由政府去谈,应当由有实力的、高水准的企业去谈。此外,文化产品不仅有商品属性,还有意识形态属性,要确保国家文化安全,主流的、骨干的、关键的文化企业应掌握在国家手里。

分析人士指出,央企可以地地道道做市场,像国际化的大文化企业一样,发挥内在活力、培育市场规模、引进国际模式,从而把文化产业和企业本身做强做大。

事实上,文化的实体消费一直在为文化生产提供着源源不断的信息和动力,也为文化创新提供了精神文化条件。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方最难以替代的竞争优势。

如央企华侨城就将文化不仅仅看成是品牌的核心,更是回报社会的基石。华侨城以文化为主业发展的综合实力,拥有多样的文化旅游产品、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独特的创想文化,成为深圳城市文化的独特的品牌路径,给社会奉献更好的文化作品,同时也是华侨城做大做强的成长路径所在。

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对创意产业作出了定义:即: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这些行业都将“体现价值的思想”予以商业化。

以北京为例,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朝阳区确立了“不均衡发展每个行业,不追求拥有一个行业所有产业环节;要龙头项目,要品牌企业;侧重人才服务,侧重环境营造”的发展理念,并确立了高端化、国际化、集群化、品牌化和附加值高、创意水平高、科技含量高的发展重点。

值得指出的是,“国家队”并不享有市场特权,更不是“御林军”。与地方的或民营的文化企业一样,它们也是市场主体,也要在市场中公开、公平、公正地去竞争。而且,今天是“国家队”,不等于永远是“国家队”。文化产业是一个高成长性的领域,任何企业不思进取都有可能被超越。

业内普遍担心的是,央企文化产业会对民营文化企业带来冲击。事实上,文化产业跟那些产能过剩、市场饱和的产业不一样,它的空间很大、领域很宽,不是“有你就没我,有我就没你”,大家可以在不同的层面求发展。

因此,“国家队”不会威胁、排斥地方的、民营的文化企业。国有企业在发展,民营企业也在发展。它们之间不会发生抵触和矛盾冲突,而会形成一种互补共赢的良好产业发展路径。

与此同时,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模式,是推进文化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建立完善的流程管理和内控机制,新型的用人和考核机制,才能形成良好的人才使用和发展环境。

在经济取得成功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具备了在文化产业领域进行国际交流工作的条件。企业行为往往已成为一个国家文化的象征,在促进国际社会了解中华文化方面,期待以央企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将更进一步促进中国文化与全球文化的融合。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