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8版:园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8版            园区
 

2012年3月1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合肥三洋陷入被商标“绑架”泥潭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许意强

合肥三洋陷入被商标“绑架”泥潭

明明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时承诺,自2003年起的10年内“三洋”这一商标上市公司可以无偿使用,但自2004年上市后持续7年内上市公司每年却需要支付不菲的商标使用费。合肥三洋(600983)再度让众多中小投资者陷入商标费“迷雾”中。

隐藏在合肥三洋背后的商标使用费并非如此简单,在《中国企业报》记者之后展开的调查中还发现,合肥三洋一方面公开披露在洗衣机和微波炉两类产品上可对“三洋”及“SANYO”无偿使用;另一方面却在上市后7年内持续向商标所有人支付使用费。更令人奇怪的是,早在2003年就开始启动自有品牌战略,先后推出“eLE艾丽”和“RSDSY”两大自有商标的合肥三洋,却选择在2011年底“另起炉灶”推出新品牌“帝度”,从而避免“三洋”商标授权不稳定给公司未来发展带来的伤害,谋求向冰箱、小家电等领域的多元扩张。

商标无偿变有偿

在合肥三洋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中,《中国企业报》记者看到,“发行人作为中日合资股份有限公司,目前主导产品洗衣机和微波炉使用的三洋和SANYO文字图形商标为日方股东三洋电机的注册商标,由三洋电机许可公司非独占性无偿使用。”

2003年2月18日,合肥三洋与三洋电机签署《商标使用许诺合同书》,协议有效期10年,可按10年期更新延续10年。根据这一合同书,“三洋电机许诺合肥三洋在中国境内生产销售全自动洗衣机和家用微波炉可以无偿使用商标,许可商标的具体方式为非独占性无偿使用。”

当时,合肥三洋方面为了解决投资者对于其不具备持有“三洋”商标稳定性的担忧,合肥三洋在招股说明书中还明确表示,“本公司产品长期使用三洋、SANYO商标和三洋电机的产品制造技术,是中日股东确定的公司竞争策略之一。也是合资之初有关合同、协议明确规定的重要内容之一”。

就是这样一件被双方股东确定的竞争策略和重要内容,却在合肥三洋2004年上市后,被一句简单说明“直接否认”,将原本可以无偿使用的三洋商标,变成合肥三洋每年必须要向商标所有人支付相应的费用。

在合肥三洋从2004年至2011年的年度报告中,《中国企业报》记者看到,对于支付商标使用费的解释为“本公司与三洋电机签订了《商标使用权许可合同》,根据合同规定,三洋电机株式会社将其拥有的‘三洋’和‘SANYO’注册商标授予本公司使用,本合同生效后新签订的技术引进合同中的许诺产品将按其净销售收入的0.5%向三洋电机株式会社支付商标使用费。”

这份《技术引进合同》到底是何时签署,为何在已经明确收取技术使用费后,又会在技术合同中增商标使用费?为何三洋商标从公开承诺的“无偿使用”却又悄悄通过一份

《技术引进合同》变成“有偿使用”?两份合同一份无偿承诺在前、一份收费条款在后,这背后到隐藏着哪些不可告人的内幕?合肥三洋至今未给公众一个清晰的交待。

不过,《中国企业报》记者看到,合肥三洋上市7年来支付商标使用费从2005年的不足1.5万元、2006年的8.6万元、2007年的不足20.6万元,2008年的76.7万元,进入2009年后突然增加至887多万元、2010年达1253多万元,2011年仅商标使用费一项就高达1496多万元。

自主品牌先天夭折

自2011年松下电器完成对三洋电机的并购重组,并宣布将三洋商标逐步退市处理。这一消息迅速给一直被授权使用“三洋”商标的合肥三洋公司市场发展造成较大冲击。去年底,合肥三洋宣布推出“帝度”新品牌,并从洗衣机进军冰箱市场。同时,还一直坚称,“不担心松下电器会收回三洋商标使用权。”

合肥三洋的“自主品牌”建设之路并非刚开始,曾拥有

“先天夭折”的失败经历。《中国企业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早在2003年合肥三洋就申请注册“eLE艾丽”和“RSDSY”两个自主品牌,并公开表示以并记或单独使用的方式推向市场,通过开拓和宣传推广逐步取得消费者的认同,树立公司自主品牌,实施多品牌组合的市场竞争策略。

在国家商标局商标查询系统中,《中国企业报》记者看到,RSDSY品牌所有权最快将于2013年到期、eLE艾丽品牌所有权最晚将于2014年到期。自合肥三洋上市以来,在市场上也未能看到上述两个品牌的洗衣机或微波炉销售。有知情人士透露,“由于股东和管理层的意见不同,这两个品牌并未全面投入市场,被合肥三洋一直养在家中。”

浙江万里学院客座教授冯洪江指出,当前摆在合肥三洋面前的不只是三洋商标的不确定性,还有三洋全套洗衣机技术、关键管理人员等技术资源失去带来的毁灭性打击以及在自有品牌运营过程中曾经历“先天夭折”的阴影。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