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孵化、成长,到成熟、产业化,通过多年的实践,北大科技园开创了对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的“四级跳”模式。
北大科技园:与企业共成长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康源
北大科技园:与企业共成长
北大科技园创新中心楼
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天道即人道,人道本于天道。谈起传统文化对企业诚信的影响,北大科技园总经理陈庚近日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追求诚信不仅是做人的根本,诚信也是企业最基本的责任。”
作为全国首批15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试点之一,北大科技园肩负着北京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人才培养、区域经济推动的历史使命。十年磨一剑,以诚信兴商,与园区企业共生共荣,同时发挥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职能,在大学科技园的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
依托北大打造智力引擎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北京大学传承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在陈庚心里,“北大”两个字的分量很重,“要讲诚信,不能给北大抹黑,成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的新标杆”就成为北大科技园未来的发展目标。
高校人才与学科成果等资源是大学科技园发展的最大优势,所属大学的全力支持是大学科技园成长壮大的强大依托。陈庚表示北大科技园的发展成绩与北京大学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2009年9月,北大科技园与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签订《关于共同促进产学研发展的合作协议》;10月,北京北达燕园微构分析测试中心有限公司作为北京大学研发实验室服务基地的专业运营服务机构,挂牌成为首都科技条件平台运营单位;2010年3月,学校研发实验室服务基地提前完成了“3年内达到全新优质实验室科研条件,资源开放率100%”的目标。北大科技园与北京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展开合作,截至目前实现协同负责运营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2个。
同时,作为第一家成功举办全国性创业辅导的大学科技园,北大科技园与北京大学团委、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联合成立了学生创业中心,并成功举办数届学生创业大赛,参与创新创业的人员达数百人,其中累计孵化大学生创业企业43家,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创新创业热情的人才和项目。
通过多年的资源积累,北大科技园已成功打造独具北大特色的“3M+T”(即投融资、创业辅导、市场拓展和创新技术专业服务平台以及政府政策资源平台)全程服务创新创业软环境,为科技园服务社会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2010年北大科技园被教育部、科技部批准认定为首批“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成为“海淀区大学科技园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荣获“2010年中关村留学生创新软环境建设”一类评定以及科技部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授予的2010年度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2011年通过科技部评审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认定。
创新平台带动区域发展
北大科技园多年来逐步拓展“三维空间”,围绕着北大周边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园多区”的发展格局,孵化辐射区域包括创新中心、孵化器楼、太平洋大厦、方正大厦、中芯大厦(方正国际)等,建筑面积累计达17.76万平方米。除了拓展物理空间外,北大科技园还通过一系列政策组合方式延展政策空间,推动中关村“1+6”系列新政策的宣传、贯彻和落实,分类支持园区内企业,采取“一企一策”有针对性的服务模式支持与推动“千人计划”、“海聚工程”和“高聚工程”等重点项目的发展。而紧密依托北京大学的学科特点和学术优势,搭建更多共性技术平台,尤其是围绕企业原创技术和产品开发构建的服务模式,不仅是北大科技园的一大优势,更为园区企业构建了科技自主创新的空间。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陈庚认为,不仅要对园区企业讲诚信,对合作伙伴、地方政府也要讲诚信,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合作共赢。在主体园区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用创新经验服务社会,帮助更多地方搭建创新孵化体系,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与区域经济发展,成为北大科技园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陈庚表示,“必须依托北京大学的资源优势,将科技园经营管理经验和资源网络输送到全国各地,并针对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与发展需要建设各种分园,成为科技园的一个重要发展路径。”于是,北大科技园近年足迹遍布江西、昆山、开封等地,所到之处都受到了当地政府的热烈欢迎。
“北大科技园的发展理念与地方政府的想法是一致的。”陈庚说,北大科技园依托北京大学优势资源,以地方政府产业引导为契机,打造科技创新综合体,成为区域发展商。此举必将为地区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更重要的是能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带动产业的转型升级。
诚信兴商与企业共成长
“市场经济的运行以契约、合同为纽带,讲诚信、守信用是市场经济的要求,是市场经济的自然之道,或者也可以说是市场经济下的天之道。因此诚信也就有更重要的意义,与企业共成长成为北大科技园发展的动力。”陈庚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有着深刻的理解。
2008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深入经济发展各个领域,先天企业化管理不足、管理人员事业化编制等因素无法保障公司化运转,导致很多大学科技园都面临巨大的发展瓶颈。对此,北京大学产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率先在北大科技园采用了新型的市场化运营管理机制,引入方正集团作为新股东,并派驻职业经理人团队推行公司化、市场化的管理模式。
“三年来,北大科技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可以说是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陈庚介绍,2009年科技园成为北京市海淀区大学科技园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2010年科技园公司自身产值突破亿元;2011年进一步推动和服务于北京大学产学研合作,全面开展北京大学最大的现代化产学研用基地———北大科技园上地园区的建设。
孵化器,是大学科技园区别于一般工业园的重要标志。截至目前,北大科技园孵化企业累计240余家,在孵企业119家,主要分布在电子信息、生物制药、光机电、新材料、环境科学、新能源等高新技术及战略新兴产业领域。作为一个特殊的企业联合体,大学科技园的责任是支持和推动入园企业的发展,其业绩也体现在入园企业的成长、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及产业化的效果上。
据统计,2008年到2011年,北大科技园服务留学生回国创业企业无偿资助资金累计近1300万元;辅导方正阿帕比和元培翻译的企业负责人获得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认定,辅导北京博大格林的企业负责人获得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和“海外高层次人才”认定;园区企业拥有软件著作权共97个,专利共150个,其中发明专利118个、实用新型专利20个、外观设计专利12个;入选“中关村50优”称号企业三家;完成园内6家企业申请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企业申报海淀区创业企业资格认定。北大科技园也因此获得了“首批符合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项目申报条件的创业投资机构”、“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海淀区创新企业”以及“大学科技园经济贡献奖”等诸多荣誉。
看着孵化器里的企业一天天成长,就像看着一粒粒种子生根发芽一样。从孵化、成长,到成熟、产业化,通过多年的实践,北大科技园开创了对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的“四级跳”模式。“孵化器里的企业一般需要3年的成长期,3年之后就要离开了,而北大科技园上地园区正是为这些成长起来的企业量身打造的。”谈起上地园区的建设,陈庚的眼里充满了激情,北大科技园将结合国家及地区的产业发展规划,整合智力、技术、资金等多种资源,构建技术应用、技术标准、技术前沿的“金字塔式”产学研合作模式,推动产学研合作创新发展,打造与推动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将北大科技园上地园区建设成为北京大学最大的现代化产学研用示范基地,服务于北京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建设成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关村、北京市的城市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