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0版:解困消费之危险逐利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0版            解困消费之危险逐利
 

2012年3月1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企业诚信要言行一致

全国人大代表、志高空调董事局主席李兴浩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张龙

全国人大代表、志高空调董事局主席李兴浩企业诚信要言行一致

从1989年开设空调维修店,到2009年志高空调在香港上市,李兴浩靠着“诚信”在这20年一路走来。

3月10日,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志高空调董事局主席的李兴浩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诚信问题的探讨日显,全社会呼唤诚信。在经济交往过程中如果仅仅只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忽视对他人利益的影响,必然造成诚信缺失。我所建议的“关于出台各行业诚信国家标准、推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建议”,也是在进行道德规范的同时,将诚信立法,力求以一种更有效更快捷的方式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对企业来说,诚信就是说的话要兑现,要言行一致,说到做到。”李兴浩说。

李兴浩的另一个身份是广东省信用协会会长。此前,李兴浩曾不断呼吁,要加强企业诚信的建设,诚信是确保品牌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只有诚信经营才能在业内树立起良好的口碑。

去年9月,国家食品企业诚信信息平台开通,此举曾被认为将可以依托地方平台、行业平台、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形成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国家平台长效运行机制。

诚信也须出台政策标准

李兴浩说告诉记者,造成社会诚信缺失的最主要原因是国家缺少一个统一的政策标准,在没有标准的前提下就各自为政,各有各的说法,各有各的方法。因此建议国家首先有人牵头建立这样一个标准。

“地沟油”、“毒大米”、“毒奶粉”、“三聚氰胺”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不停地冲击着人们的道德底线。目前大部分的行业或企业在诚信落实方面缺乏有效途径,诚信管理人员和资源相对匮乏,诚信管理体系无法形成。

另外,很多行业协会为表彰先进,自行评定“诚信单位”。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所评定出来的“诚信单位”,其“诚信质量”参差不齐、鱼龙混杂,这将严重扰乱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

对此,李兴浩提出了两点建议:第一、由国家层面出台各行业诚信标准并立法强制执行。第二、设立一个归口部门负责诚信档案的基础管理和“诚信单位”的评定。“这样有利于改变诚信评级机构多而混乱的现状,并且从更深层次规范公民行为。”

在李兴浩看来,当前,大部分的行业或企业都已经把诚信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加以考虑,但是在落实层面还是缺乏有效途径。这主要体现在诚信管理人员和资源上的相对匮乏,大都反映在缺少专业的诚信管理人员,诚信管理机构、职责、程序得不到落实上,诚信管理体系无法形成。因此,设立专业的归口部门负责诚信档案的建立、完善和基础管理,有利于改变当前的混乱情况。

李兴浩表示,在诚信体系机制健全的发达国家,公民的信用记录至关重要。公民的每一笔收入、纳税、借贷、还款、学历、违法、信用卡透支等信用使用情况都记录在库。但在我国,目前为止对于失信行为的监督大多停留在道德谴责层面,无法从更深层次约束与规范公民行为。同样,对企业来说,也应该有这样一个信用记录。

诚信是做出来的

“目前,不少企业在对外宣传时的广告语就是不诚信的,耍的是文字游戏,欺骗和误导了消费者。”李兴浩说。

这种不诚信的行为直接导致了诚信企业的市场份额下降。

“消费者都被误导走了,讲实话的企业反而没人信了。但我认为,这种不讲诚信的做法是不能够长久的。”李兴浩说。

李兴浩认准了“讲过的话就要兑现”这句话,他是这样做的,志高也是这样做的。

“我们的零配件终生免费更换。我们说了,也做到了。”李兴浩告诉记者。

在志高最困难的时期里,李兴浩就是靠着“诚信”起死回生。这也是李兴浩念念不忘诚信的原因所在。

1996年,台商与李兴浩分道扬镳,单方面宣布志高空调破产,同时带走了技术部、车间、营销主任等中层人员,李兴浩四面楚歌,只有破釜沉舟。

当时,他选择了在广东的温泉胜地清远召开供应商会议,凭借李兴浩向供货商开具的800万元的白条“融资”,志高空调走过了最困难的日子。

这张纸条,先后在3个供应商手中流通,可以当现金使用,1998年才回到李兴浩手中。

2009年7月13日,志高空调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全球发售超过7250万股股份,每股2.27港元的定价,意味着李兴浩的身家已经超过7亿元。

没有诚信,李兴浩绝不敢做上市的梦。

政府层面显然已经注意到了企业诚信亟须建设的问题。

“工信部作为食品工业的行业主管部门,今年将加强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全国119家婴幼儿配方乳品企业今年将全部建立诚信管理体系。”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食品处处长郭翔3月8日透露。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