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9版:解困消费之打通梗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9版            解困消费之打通梗阻
 

2012年3月1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那些流出的奢侈品消费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陈昌成

那些流出的奢侈品消费

这绝对是一块肥肉!谁要吃上一口,穷人可以变成富人,富人会变得更加富有!

这块肥肉就是中国的奢侈品消费。

“每年中国人在海外购买的奢侈品的花费达到500亿美元。短短一个春节期间,中国人在海外购买奢侈品的花费就达72亿美元!”3月8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兴-沈阳商业大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芝旭援引国际奢侈品协会的统计数据称,这组庞大得惊人的数据,还不包括数以百亿计的奢侈品海外代购消费。

而在3月3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举办的第四届顶级品牌高峰论坛中,贝恩公司合伙人布鲁诺·兰纳带来了贝恩公司最新推出的《2011年中国奢侈品市场研究》报告。该报告显示,2010年起,中国消费者的奢侈品消费总额已达约2120亿元人民币,已在全球排名第5,而加上香港和澳门等地在内的大中华区的奢侈品消费额早已跻身全球三强。

该报告同时特别强调,上述消费中,六成以上发生在境外。世界奢侈品协会发布数据显示,春节期间,国人在海外消费支出是国内市场的4倍之多。

这自然引发了两会代表和委员的关注和警觉。多位代表委员也都提出希望降低奢侈品关税,将流失的大量海外消费变成内需。在很多人看来,这是拉动内需的有效路径。

有疑问的提案复文

目前我国对奢侈品主要征收的进口商品消费税30%、增值税17%、关税4.4%至60%不等,奢侈品入关综合税率至少在50%以上。

3月7日,全国政协委员、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再提奢侈品降税,而在去年全国两会时他已经提交过一份呼吁降低奢侈品进口税的提案。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天津市委会主委欧成中认为,适度降低进口消费品的关税,把富裕人群的境外消费引回国内,拉动国内零售商业繁荣,国家财政可能会失之东隅,却能收之桑榆。

不过,让王健林“很不满意”的是,财政部对其去年的提案复文表示,“关税并不构成奢饰品价高的原因,经过测算,平均只占2%左右”。财政部关税司负责撰写的回复认为,奢侈品进口关税的税率与国际相比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进口关税在高档消费品零售价格中所占比例很低,调整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消费税对高档消费品的价格影响较小。

全国政协委员,商务部原部长助理、党组成员黄海指出,现在社会上有一种理论,如果你消费高档消费品,就认为你的导向有问题,“我觉得这是不对的”。

黄海认为,对于消费要抛弃道德上的考虑。“中国人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有权享受这些高档消费品”。黄海认为,只要是通过劳动致富取得的合法财产,“他愿买什么是他的自由”。黄海同时指出,应降低进口消费品的关税。

关税下调博弈

关于是否下调奢侈品关税,最终演变成了商务部和财政部的拉锯战。这场拉锯战至今也没有结局。

而经过一年多的协调后,有关人士透露,此次进口税调整并不会采取“一步到位”,将关税降低为零,而是把基本降低幅度定在2%—15%左右,首先破冰的商品品种将是关税较高的化妆品、高档烟酒等品种。

在商务部、财政部围绕是否降低奢侈品关税进行了几个回合的交战之后,财政部做了微小的让步:今年1月1日起,财政部对包括护肤品、婴幼儿奶粉等在内的730多种商品实施较低的进口暂定税率,其中可以被划归为奢侈品的进口护肤品关税从6.5%下调到了5%。

中国奢侈品缺位

中国有自己的奢侈品吗?这是一个比关税是否下调更为纠结的问题。从理论上来说,中国自己的奢侈品市场足够成规模,对中国经济的价值就不仅仅局限于拉动内需了。

按照国际上的定义,奢侈品是“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又称为非生活必需品。奢侈品在经济学上讲,指的是价值/品质关系比值最高的产品。

此前,胡润发布的“中国千万富豪品牌倾向报告”中,茅台、五粮液与路易威登、爱马仕和宝马等知名品牌,同时出现在“2012胡润全球十大最值钱的奢侈品牌排名”榜上。

有业内透露,飞天茅台三年内零售价或超5000元,两年内茅台还将向国际评选组织申请“奢侈品资格”。

不过,就在茅台登上胡润版“全球十大最值钱的奢侈品牌排名”榜后,股价却应声而跌,而且茅台方面的发言人也出面澄清:“茅台不是奢侈品”。

如果茅台都不是奢侈品的话,中国还有怎样的产品和品牌能够算得上奢侈品?显然,中国自己的奢侈品空白就只能等着别人填空了。

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曾表示,我们自己的民族品牌、高档消费品品牌还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世界上出口最有名的前100个品牌里,中国目前还是零,应加快培育本土奢侈品品牌。目前全球奢侈品市场的目光都在瞄准中国,我国面临经济结构转型与品牌升级,培育中国本土奢侈品牌势在必行。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