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9版:解困消费之打通梗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9版            解困消费之打通梗阻
 

2012年3月1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假如楼市解了连环套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郭志明

假如楼市解了连环套

本报记者林瑞泉/摄

凶猛调控下的房地产市场正遭遇连锁反应———上游钢企亏损、下游家装公司洗牌。

3月9日,住建部部长姜伟新明确表示,目前执行的房地产限购政策还“看不到取消的期限”。此前,姜伟新曾公开表态,称房地产调控会一如既往、坚定不移地执行下去,并对一线城市的房价下降“非常有信心”。

不过,3月10日,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小济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说:“房地产产业链的不景气只是房地产调控必须付出的短期代价,从长远看,房地产相关产业健康增长仍值得期待。”

上下游被套牢

钢铁、水泥—房地产—装修—家电、家居,曾经一荣俱荣的产业伙伴如今一损俱损。

3月9日,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酒泉钢铁集团原董事长马鸿烈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今年钢铁业形势严峻,一方面,国际铁矿石供货商涨价预期强烈,成本压力增加;另一方面,房地产调控没有松动迹象,多地商品房开发陷于停顿、半停顿状态,需求锐减。

上游不好过,下游也难以为继。

北京市一家知名家装公司的施工负责人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从去年开始,家装、建材行业明显遇冷。“以往一个新小区竣工,公司过去拿个一二十户的装修工程很容易。而现在,很少有新小区交房,公司的业务主要靠旧房改造维持,工程小、总价低。”该负责人说。

他同时告诉记者,由于自己所在公司品牌知名度较高,短期内还能保持微利,一些小型家装公司不少已经关门歇业。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会长李秉仁分析认为,房产调控、货币政策等诸多外部环境对建筑装饰业产生影响,企业应该及时调整经营结构,细化工程项目管理,防范市场风险。他预测,当前市场对家居企业来说是分水岭,有的企业可能会止步于这个阶段。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无锡小天鹅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柴新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两年,受全球经济形势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房地产市场表现低迷,家电的刚性需求受到一定抑制。

寄望保障住房

目前的调控与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之间靠什么转承和链接?这成为全国两会上的一个热点话题。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认为,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方向,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给予了明确阐释,即“继续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释放出“有控有扶”的信号。

根据规划,“十二五”时期,中国将加快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将新建公租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各类保障性住房3600万套。5年3600万套保障房———对于不少家电品类,尤其是空调、冰箱、洗衣机等白电产品而言,这就意味着3600万台的市场增量。

正因如此,柴新建在今年的提案中重点关注国家保障性住房配套问题,他强调,家电产品在纳入保障性住房配套时,应优先重视产品品质和服务品质。

柴新建表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主要家电产品的日益普及,家电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消费品,尤其彩电、空调、冰箱、洗衣机、热水器等解决日常生活基础需求的产品,也有望成为政府保障性住房的配套产品,将为家电业带来巨大的市场商机。

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秘书长徐东生表示,3600万套保障房的配套需求和陆续释放,有望成为支撑家电产品刚性需求增长的重要因素。家电配套是保障房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家电企业应该重视保障房建设对家电市场的影响,把握住这个机会。

告别粗放模式

在绿城集团执行总经理曹舟南看来,中国房地产正在经受严厉的调控,表面上是国务院要控制房价,本质上则是要改变行业发展的模式。

曹舟南说,最近20年房地产定位为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不管是农民还是工人,只要你有钱把地买来,你就是投资商,你自己就可以开发做房产,就可以获得相关资质。所以绝大多数开发商不是放在建房上,而是放在抢地上。”

曹舟南认为,这两年,不断细分的房地产市场催生了楼盘概念的多元化,婚房、教育地产、养老地产、养生地产、旅游度假地产等不断涌现,房子本身也承载了更多附加值。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进入产品主导的精细时代,这将是未来行业的新增长点。

易城中国联合创始人、总裁祝惇若认为,目前,中国房地产正在进入产业升级阶段,也就是产业结构的提升、改善和协调发展。微观上表现为产业素质的提高和产业效率的提高,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以及技术水平、产品质量的提高。未来,中国房地产产品将更加细分化、多样化。

粗放的生产模式正因宏观调控而提前终结,以结构设计、功能设计为标志的精细化生产模式将支撑房地产行业的可持续增长。

《中国企业报》记者日前从武汉市住建委获悉,靠设计优势,武汉工程设计行业已经在中国的建筑业中探索出一条高附加值发展道路。

据武汉市副市长胡立山介绍,目前,武汉拥有工程设计单位364家,工程院院士11名,设计大师27位,从业人员6万余人,设计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三,大坝、高铁、桥梁等专业设计实力跻身国际顶尖行列,是全国最重要的工程设计服务基地之一。今年11月,“武汉设计展”将带着“黄鹤楼”、“长江大桥”等瑰宝,布展世界工程设计之乡德国慕尼黑。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