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8版:新增长极之突破的新市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8版            新增长极之突破的新市场
 

2012年3月1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跨界的苹果模式,还能有吗?中国何时会诞生“苹果那么优秀”的企业,这是一个需要时间来解答的命题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许意强

跨界的苹果模式,还能有吗?中国何时会诞生“苹果那么优秀”的企业,这是一个需要时间来解答的命题

今年以来,苹果公司的股价继续走强,每股市值突破500美元,成为当今全球市值最大的企业。这一消息再度激发全球范围内众多企业“学习苹果、成为苹果”浪潮目标。

推动苹果公司在最近十多年时间内全球性崛起的成功基因到底是什么?在中国,这已经成为专业研究机构、企业和政府职能部门的热门话题。中山大学企业与市场研究中心主任毛蕴诗认为,“苹果并不属于新兴战略性产业,但它是全球跨产业升级的典范。从产品的研发看苹果,跨越传统的制造、IT、文化创意、艺术等领域。从产品的使用功能看,苹果的I-pad跨越传统的通信、计算机应用,而延伸到文化、娱乐、传媒、金融、证券、艺术等领域”。

如此来看,苹果的成功,正是超越传统的思维观念和经营体系,通过构建“持续的、跨界别、跨产业”的复合式创新体系,不只是在销售一款产品,而是在传递一种文化理念、提供一种生活方式、提供一个强大平台。

根深蒂固的模仿瓶颈

当前,大多数的中国企业还停留在“制造一款产品”、“销售一个价格”市场开辟阶段,还有少数企业正在经历“从产品制造商向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市场转型阶段。苹果公司却早已步入“从产品设计、平台驱动、文化引领”市场引领阶段。

很多人认为,苹果在市场上成功的关键,是推出以“iPod、iPhone、iPad”为代表的一大批风靡全球用户的热销产品。同样的中国企业,在苹果上述产品上市后相继推出各种名目的phone手机、Pad平板电脑,价格比苹果的便宜、功能更丰富,却始终无法跻身主流市场,还陷入“山寨化”质疑声中。

两者的差异并非产品,也绝不是开创者与模仿者之间的实力差。实际上,在苹果上述产品推出之前,市场上已经有类似产品。核心原因正是,苹果的创新已经从产品力转移到需求力,围绕消费使用体验、舒适和方便,通过打造一套全新的“文化口味和休闲方式”,从而让目标消费群抛弃对价格的关注,转向对内容平台的青睐和品牌的信任。相比之下,中国企业的研发重点还集中在产品上,只看到价格策略可以满足消费需求,却无法提供满足消费者精神享受的产品。

现在来看,苹果的成功不是硬件制造的成功,也不是软件驱动的成功,而是文化驱动下的跨产业整合平台成功。在毛蕴诗看来,“苹果成功的同时,还创造了‘跨产业升级’的典型标杆。苹果通过立足全球范围内资源整合,实现对日本、韩国和中国的研发、制造资源整合”。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要建立跨产业升级的创新能力,关键是技术创新,实现在“多重技术领域、跨越多重应用领域”的产品研发创新。同时,必须要大胆创新,圈定重点行业与产业集群,通过打造一系列跨产业升级创新示范点,带动其它产业与企业的升级。

起步于“一穷二白”环境下的中国企业,多是依靠模仿和借鉴国外企业的经验、模式,甚至很多都采取“全盘照搬”策略。这虽然解决了我国企业在相关产业领域的布局,并占据市场一席之地。但从长远来看,这种缺乏只停留于模仿层面的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制约我国企业在核心技术创造、高端创新突围等方面的重要瓶颈。

中国苹果的迷茫未来

在苹果当前所处的全球消费电子产业、IT通讯、文化内容等领域,尽管近年来中兴、华为、联想等企业开始奋力追赶,但我国还没有出现可以与之直接竞争的对手。不过,从传统的家电、商业流通,到IT、互联网等领域,具备苹果公司发展雏形的公司已经出现,这也成为未来中国经济保持强劲发展的动力源。

苹果最擅长的,正是中国企业最缺的。造成这种巨大差异的原因,正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知识产权保护和尊重、创新思维和理念体系形成等方面的系统性匮乏。长期以来传统的教育体系,让很多人在创新思路和创新模式上陷入停滞甚至空白,对于到底应该如何实现创新,又应该怎样切入核心部件领域,没有思路更没有方法。同时,“抄袭成风,山寨遍地,假冒产品一批接着一批”等现象层出不穷,也让一部分中国创新企业的先行者们备受伤害和拖累。

更为重要的是,当一大批企业由于缺乏长期发展的经营理念,只追求短期利益下的企业份额最大化,将关注重点从产品、需求转向市场竞争。围绕消费需求的深度创新和新生活方式的打造就会变得异常艰难。

如果说中国没有苹果,也不尽然。近年来价格持续攀升的茅台备受关注,是因为其入选“奢侈品”传言,但近年来茅台在市场上受宠的关键因素,正是其不只是一瓶简单的白酒,还在产品之外被赋予文化传承和历史品味的内涵以及对中国数千年以来形成的酿酒方法创新。这也正是支持苹果公司一直以来快速发展的核心动力。

国内各大企业正处在“十二五”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从制造向创造的转型,构建和完善核心技术驱动下的全产业链创新体制,加大对产品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商业路径在企业与学校和市场之间搭建一个更加有针对性的人才教育和培养体系,这些都是打造“中国苹果”的基础条件。

要想在更大范围、更多市场上取得成功,走出中国、整合全球是必须一步。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