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7版:新增长极之隐藏的大消费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7版            新增长极之隐藏的大消费
 

2012年3月1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消费主导新时代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许意强郭志明鹿娟

大消费主导新时代

本报记者林瑞泉/摄

房子限贷、汽车限购、家电不下乡、节能不补贴,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出台的一系列“扩内需”政策相继结束,2012年的“扩内需”怎么办?

《中国企业报》记者在两会采访中了解到,2012年大消费市场将呈现“传统消费高端化与品牌化升级将夯实消费基础”、“健康普及服务将通过日常化与制度化成为新的增长点”、“新兴消费的科技化与休闲化将在规范化下获得新快速井喷”三点式爆发,从而在大消费市场中抢先爆发,形成新的增长体系和模型。

各方政策力挺大消费

今年以来,发改委、商务部、财政部等国家直接关系到“促消费、扩内需”政策落实的部委纷纷表态:最终将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实现“有钱消费(增加收入)”、“敢于消费(社保完善)”、“乐于消费(节能补贴)”、“方便消费(电子商务)”、“放心消费(市场监管)”。对于2012年国家在宏观政策层面将会出台哪些刺激政策和手段,成为当前市场和企业各方普遍关注的焦点。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透露,“接下来,国家将加大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实施力度,完善鼓励节能、节水、环保产品的消费政策及居民购买首套自住普通商品住房贷款优惠政策,支持居民的合理购房需求,扎实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积极促进居民文化、旅游、健身、家政、医疗保健和养老消费,积极发展网络购物等新兴消费业态。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积极发展消费信贷。”

商务部部长陈德铭表示,“正在制定接替家电以旧换新、节能产品惠民补贴等刺激政策的推出。”《中国企业报》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今年,对于彩电、冰箱、洗衣机等节能家电的刺激政策还将陆续推出,补贴对象将从企业变成消费者。同时,对于新能源产品如太阳能、新能源汽车等会给予较大的补贴力度。”

当前,扩大消费的最快捷途径便是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通过提高城市居民的最低工资水平,提升农村粮食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等手段来实现。尽管国家已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并实施营业税改增值税的政策,但对个人和企业来说,减税力度还存在着“步伐慢、力度弱”等问题。

针对减税增收等问题,财政部部长谢旭人此前曾公开表示,“作为扩大内需的一项重要举措,我国将进一步完善消费税制度,合理调整消费税范围和税率结构,促进节能减排和引导合理消费。”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指出,“消费者承担的税负更多是隐藏在消费过程中的隐形税。国家应该逐步降低间接税的比重,而增加直接税的比重。”他还建议,“除税收改革,也应考虑提高存款利率和稳定证券市场,促进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增值保值,提升消费信心。”

国家刺激政策的出台,已成为当前各方翘首以盼的“重大消费利好”。不过,政策的制定出台显然还需要时间,而2012年国内消费品市场竞争已经提前拉开,预计下半年国内消费品市场有望在政策推动下实现回调式上涨。

消费主导替代投资主导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日前提出,推进消费主导的经济转型,这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全局性意义,将是我国走向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选择。

迟福林坦言,制约国内消费潜力释放的体制性障碍远未破除,改革在消费主导经济转型中的作用远未发挥出来。

他解释说,这些年,投资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打破,消费主导格局难以形成,突出的矛盾在于政府的增长主义倾向。按照十七届二中全会《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的要求,建议尽快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行动方案,扭转政府自身利益倾向与增长主义政府倾向,推进以公共服务为中心的政府转型。

早在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我国就提出扩大内需的方针,国家“十五”计划也明确提出“居民消费率要提高到50%”的目标。但实际情况是,这些年消费率不仅没有提升,反而降至历史最低点。

迟福林认为,客观形势要求经济增长方式必须作出调整。一方面,欧美主权债务危机的逐步发酵,将带来国际市场中长期的萎缩,过去行之有效的投资出口主导模式难以为继,形成倒逼扩大国内消费的巨大动力;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由生存型阶段进入发展型新阶段,13亿人的发展型消费需求正处于全面释放的历史拐点。与欧美国家有很大的不同,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未来5—10年,城市化率和服务业比例至少还有10—20个百分点的上升空间,蕴含着巨大的消费潜力。仅以文化为例,未来5年文化消费增加值占GDP比重从当前的2.75%提到5%以上,将新增约4万亿元的消费规模。

迟福林说,未来5—10年,我国能不能化不利为有利,因势利导,充分释放国内消费潜力,取决于政府能不能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客观趋势,把走向消费主导的经济转型上升为国家战略。为使提高消费率的战略目标在政府层面落到实处,迟福林建议把消费率作为政府的约束性指标:

首先,消费率是一个综合指标,既反映了居民实际收入增长、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进程,也反映产业结构、城乡结构调整等进程。与GDP和人均GDP增长率等指标相比,更能够体现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为此,需要将消费率作为政府工作的硬指标。

其次,提高消费率需要推进系统性改革,需要推进深度的政策调整,涉及到政府方方面面的工作。与GDP和人均GDP指标相比,消费率更能够体现出政府的工作成效和能力。为此,应当把消费率纳入各级政府业绩考核的指标体系,赋予较大权重,并作为官员任用选拔的重要参考。

最后,通过加大对消费率指标的考核力度,遏制比较盛行的增长主义倾向,倒逼地方政府推进扩大消费的相关改革,把地方政府的主要关注点从过多的关注GDP转向更多地关注公共服务等领域。

迟福林建议确立消费主导经济转型的基本目标分两步走:第一步,初步实现消费主导。到“十二五”末期,最终消费率提高到55%以上,居民消费率提高到45%以上,消费贡献率稳定在40%以上。第二步,基本实现消费主导。到2020年,最终消费率进一步提高到60%,居民消费率提高到50%,消费贡献率稳定在50%以上,基本实现消费主导的经济转型。

三大消费市场有望先爆发

此前,商务部公布的“十二五”商务发展的主要任务显示:未来5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左右,2015年达到32万亿元。这意味着,推动消费品市场发展的各项政策和力量将在未来5年内得到可持续性释放,刺激“大消费”并寻找在新兴市场上的产业化运作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近年来,“80后”、“90后”等新消费人口的异军突起,引发消费观念的重大变化。电子支付、网上商城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消费渠道的裂变。同时,传统消费企业自我升级转型推动的品牌化高端化增长,都在以“不同角度、不同力量”推动大消费市场的“两极分化”,从而在当前的市场环境和经济体系下催生一批“传统消费产业改造”和“新兴消费产业崛起”。

快餐食品、化妆品、时尚服装等传统产业的革新改造以及住宅、汽车、手机、个人电脑、互联网,乃至红酒、奢侈品等高端市场的兴起,都直接验证中国消费市场的巨大商机和发展空间。

目前,衣、食、住、行等传统消费领域一直在进行稳步转型,收入提升和通胀回落将推动服装、食品饮料、日化、家纺、商业零售等传统消费加速升级。日前,由北京苏宁电器联合苏宁易购、居然之家、北京现代、物美超市、乐屋装饰、全城热恋钻石商场、环境国际旅行社在内的八大商家共同发起的“阳春三月北京购物季”活动,提前拉开“政府引导、企业推动”的刺激消费新模式。这也再度证明在刺激消费过程中,除以国家政策,以商业零售企业为代表的流通商将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同时,人口结构和消费理念的快速变化,配合政策倾斜性支持,还将加速推动保健品、医疗器械、保险等健康普及服务产业的发展。这也是经过10多年的推广和发展后,我国健康普及服务产业实现爆发式增长的“机遇期”。

此外,旅游、电子商务、智能终端、传媒等新兴消费方式,在科技化手段和休闲化理念的双重作用下,推动短途休闲旅游、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消费电子终端、内容合一的文化传统等内容消费市场的发展。

总体来看,网购等新型消费方式仍将是消费增长点,以汽车、家具和旅游等为代表的住、行热点消费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农村消费市场日趋活跃,中西部地区消费市场有望加快增长。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