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1版:从春天再出发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1版            从春天再出发
 

2012年3月1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声音

来源:中国企业报  

声音

全国人大代表、厦门市企联会长王宪榕:小微企业之困实质是整个市场活力不足

很多小企业其实是依附于大企业的,一些小微企业现在出现困难,不代表大企业就没有事,只不过小微企业由于抗风险的能力弱,表现得更为明显。小微企业日子比较难过最根本的原因是整个经济的活力不足。靠政府大力投资不能持续太久。国家应该通过政策引导,使最为活跃的企业资金流向最有可能成为发展突破口的领域。

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化工研究院院长姚献平:给小微企业创新提供宽松环境

小微企业生存有“三难”:一是成本上升,包括原材料、人力资本等上涨得很厉害;二是融资难,银行里不容易贷到款,资金紧张,民间融资又大大增加了企业的财务成本;三是税费过重。全社会都应关注小微企业的生存,减轻小微企业的税费负担,通过相关措施促使符合节能减排的企业转型升级,特别是给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创新提供宽松的环境。

全国政协委员、上交所理事长耿亮:推出小微企业新融资平台

今年上半年,上交所将在推出专门服务小微企业的新融资平台———高收益债。高收益债又称高风险债,目前有三个问题亟待解决:第一,关于投资者管理问题,要求投资者必须具备一定的风险承受能力;第二,关于偿债基金的建立,初步考虑应从发债单位提一点。此外,上交所也愿意从自己的资金中拿出一部分放到偿债资金中去;第三,关于审批权问题,预计实行备案制,规避审批环节。

全国政协委员、银监会前主席刘明康: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需市场、政府和法律三方力量

中小企业为什么对民间借贷趋之若鹜,根源在于银行的惜贷,很多银行认为,中小企业的诚信有问题,放贷给他们,风险太大。一个企业可以承受70%的信贷亏损,如果一个银行亏损达到70%,早就关门大吉了,银行必须远离破产,保护老百姓的救命钱。我国多数急需贷款的中小企业都处于发展初期,要求银行全力支持,显然不太可能。鉴于此,为引导银行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我国对银行贷款给中小企业规定了一个75%的风险权重,同样情况下贷款给国有企业需达到100%的风险权重,但这个政策实际发挥的作用值得商榷。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既要靠市场力量,也要靠政府和法律完善。

全国人大代表、福建嘉达纺织培训中心林欣欣:用培训打造高效产业队伍

大量中小企业出现“招工难”、“用工贵”、“留人难”的情况,这除了要求小微企业重视转型升级,走出低端“陷阱”外,还要积极营造良好用工环境,进行人性化管理。进城务工人员是现在城市间存在的一个大群体,他们干的是很苦、很脏、很累的活儿,每月除了得到微薄薪酬外,还很难融入所在城市。进城务工人员由于学历文化水平偏低,导致其接受安全生产知识的能力也较弱,他们到城镇就业,虽然解决了生存问题,但还要学习技能、积累经验,以获得就业能力。这就需要他们学习更多文化、法律、城市社会知识,增加社会交往,适应城市生活方式。

全国人大代表、波司登集团董事长高德康:增强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

助力小微企业发展,最重要的还是要从根本上提高小微企业的创新发展能力。例如行业龙头企业可以为小微企业提供创新和技术支持。波司登发展30多年来,不仅带动了本地区的服装集群地的发展,而且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壮大,增强了这些中小企业抗击风险的能力。小微企业也是弱势群体,发展速度较快的大企业,对他们进行帮助是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

全国人大代表、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加大享受税收优惠的小微企业范围

我建议进一步降低企业税负。首先要降低增值税。降低增值税的比例,实际就是降低商品的价格,直接有助于降低通胀压力,拉动内需。同时,大范围推广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建议实行更低的增值税率;进一步加大享受企业所得税收优惠的小微企业范围;规范收费行为,减少地方收费的费种。

全国人大代表、汕尾市政协副主席李秉记:建立长效扶持机制减轻小微企业生存压力

扶持小微企业,政府要“放水养鱼”、“安巢生蛋”、“铺路筑桥”,建立长效扶持机制,破解小微企业生产经营成本高、融资难、转型升级压力大等困难。“放水养鱼”,是指提标准降税负。尽管政府为小微企业减免税费,但有一定的局限性。建议参照国家统计口径调整企业标准的做法,改革纳税人标准并减轻税负。其次要拓服务增贷款,为小微企业“安巢生蛋”。建议加快村镇银行发展步伐,在2015年实现每个县至少设立一个村镇银行。出台国有商业银行新增贷款投放小微企业比例的规定,并落实问责制,打破以企业规模和所有制结构作为贷款标准的做法,转变小微企业贷款风险高的认识,为企业提供均衡的融资服务。此外,很多小微企业集中在传统制造业,政府应当为小微企业“铺路筑桥”,探索转型升级新机制。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