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0版:产业转型之中小企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0版            产业转型之中小企业
 

2012年3月1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健全担保机制助力中小企业融资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鹿娟

健全担保机制助力中小企业融资

中小微企业是中国经济的基本细胞,在稳增长和促就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近年来,受国内外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各种商务成本不断上升,订单减少,使得中小微企业陷入生存困境,而“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更是制约其发展的最大瓶颈。

如何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助力小微企业走出困境成为今年全国两会委员代表广为热议的重要话题之一。日前,全国政协委员丁仲篪、王永忠、刘野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分别从中小微企业融资症结及解决方案等方面发表了各自的观点。

《中国企业报》: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症结在哪里?

丁仲篪:小微企业确实存在实力比较弱、抗风险能力弱以及财务信息不透明等现实情况。从银行来看,县一级支行面对的企业很大部分是小微企业。但银行的流程管理制度与小企业的经营方式不相适应。比如二级支行没有权限,(需要等待批示),而整个批示流程会很长,(等批示完成),小企业已经被迫去借高利贷了。

银行也要把自身管理办法制度加以调整改进。不能用对待大企业的方式来对待小微企业。银行需要改进业务管理流程,提高办贷效率,并在考核上进行调整。对小微企业来说,政府也要加强对其管理人员的培训,如技术培训、经营管理的培训,诚信教育培训等。在此基础上建立诚信体系,实行名单制,将有些故意逃债,或者经营上难以为继,多次违约的企业上名单。央行有信贷信息系统,发现违约就记录在案,通过这样建立信用环境。所以,问题没有说的那么复杂,但方式需要改变。

王永忠:融资难是中小企业遇到的突出困难,已经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首要问题。引起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许多中小企业由于成立时间较短,经济基础还不够强大,缺乏可以抵押融资的资产;二是部分中小企业财务制度还不够健全,银行信用记录等级不高;三是银行对中小企业提供的贷款利率普遍为基准利率上浮30%—40%,甚至上浮达80%,中小企业很难承受。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历史性的问题,一个是认识问题,一个是我们国家采取措施的问题,由于第一轮贷款的时候也有民营企业拿着贷款跑了的,在没有诚信之前银行也害怕,借钱还债,中小企业如何才能建立诚信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再一个从机制体制上考虑,现在国家鼓励建立投资基金,有投资基金以后可以私募一部分,鼓励中小企业家们,把赚到的钱支持小企业的发展,现在国家发改委也发文了,建立担保体系这个方面,一个是国家省市县都可以拿出一部分来担保;另一个是企业方面也应该进行发展,这样下来就会好一些。

《中国企业报》: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政府从政策上应该怎样进行支持?

王永忠:中小企业不仅是繁荣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承担着促进就业、保障民生、维护稳定的社会职能,扶持和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的现实问题,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必将有力地推动经济的发展和民生的改善。在扶持和帮助中小企业发展中,各级政府应该承担起义不容辞的责任。

从我国企业改革发展的历程来看,依靠财政直接扶持中小企业,资金利用效率不高,依靠差别税收政策又会破坏市场公平。因此,各级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健全担保体制,通过担保对中小企业进行资金支持,间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这样做主要有三个好处:一是通过担保的放大效应,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率;二是为银行分担了风险,可以鼓励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三是用市场的方式减少腐败滋生的土壤。

刘野:融资难的问题是我们面临的一道很大的防火墙,大型企业有信誉和资产担保,但中小微企业很难,所以我认为我们国家应该对企业的信誉和具体项目的跟踪贷款,实实在在的进行扶持。

虽然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不确定因素很多,但是今年从GDP到企业发展都是呈上升趋势的,说明拉动内需是非常重要的。内需讲的是企业,企业有国企、央企、民企,有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处于生长期的中小微企业生存压力很大,主要是税收压力,企业看起来好像有利润,但是,除去税款及工人工资,老板几乎赚不到钱。所以,在税收问题上,国家应考虑对中小微型企业进行减、免、缓的方式。

另外提到企业发展不得不提到一点是,国企央企有中央党校,我们民企有没有能学习的地方?作为企业管理人,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我们会发现各方面的知识缺乏很多。所以希望无论是企业家协会还是工商联,能定期组织民营企业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中国企业报》:今年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能否得到一些缓解?

丁仲篪:今年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投入的有利条件比较多,预期14%的M2增速,高于去年实际数字,说明总量货币信贷预期没有减少略有增长,从结构来看,去年开始,房地产调控方面,政府融资平台调控方面,铁公鸡方面投入在减少,但信贷总量没有减少,而是更多投向小微企业。此外,再加上今年政策导向,银行也需要找新的市场客户,因此,增加小微企业信贷的有利条件是有的,起码和去年相比会有增加。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