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7版:实体经济之论衡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7版            实体经济之论衡
 

2012年3月1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实体经济是银行高利润的最大受害者———五十二评发展实体经济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陈青松

实体经济是银行高利润的最大受害者

一面是银行享受高息差获取高利润,另一面是中小企业普遍贷款难、贷款贵。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构成了当今金融借贷市场的独特风景,也构成两会上壁垒分明的舆论阵营。

近年来,我国实体经济遇到极大困难,尤其是大部分中小企业面临资金困境、订单荒、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持续上升等严峻挑战,举步维艰。

2011年,我国大部分制造企业利润率仅为3%—5%,企业经营景气指数逐季回落。

相反,众多商业银行“一枝独秀”,利润大幅增长。已经公布业绩的几家上市银行,其利润增长都在40%至50%,创历史新高。从净资产收益率来看,银行目前在20%左右,比工业企业平均7%—8%的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要高10多个百分点。

实体经济遭遇困难,破产倒闭数量大增,与“风景这边独好”的银行业形成冰火两重天。此种情形引起业内人士的不满和对困境中的中小企业的关注。

有两个数据值得玩味,一个是“80%”:银行利润的80%来源于存贷款的利息差;另一个是“90%”:企业融资中有90%来自银行。前者意味银行赚得越多,贷款企业就赚得越少,银行赚的高额利润实质上是全国实体企业、小微企业和普通公民的血汗钱。企业成为替银行打工的,后果是后续发展势必动力不足;后者则表明银行业凭借着垄断地位,掌握议价权,可随意对企业设置各种贷款条件。而为了生存下来以求将来“翻身”,作为谈判弱势方的企业不得不答应条件,否则“上门想贷款的企业多的是,不要讨价还价”。

另外,银行提供增量贷款连年递减也加剧了银行与企业之间不对等的议价地位。于是乎,在整个贷款市场上,完全成了银行一家独大的卖方市场。基本丧失与银行议价话语权的企业,只得唯命是从。

不平等的借贷市场交易模式下,上浮贷款利率自然成为普遍现象。2011年,对大型企业贷款利率基本都是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10%,对中型企业上浮20%,对小型企业上浮30%。一些信用社的贷款利率上浮比例更高,达到80%—90%。有的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利息甚至达到6分利。

调查显示,很少有民营企业能够从银行以国家法定的基准利率获得贷款,一般都会有上浮。很多民营企业是30%、40%才能拿到贷款。有的上浮比例甚至达70%。

一个中小企业主算了一笔账,如果一家企业要通过担保在工行贷款1000万元,其中保证金20%即200万元,一年的实际平均融资成本大约为15.8%。再加上利息,实际要达到26%。

银行业内人士亦表示,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上浮是很正常的。目前一般对公贷款利率均会达到10%以上,而对于一些资质较差的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更甚,一般都会在基准利率上浮85%左右。

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我国经济面临转型的环境下,银行业净利润过高对实体经济相当不利:大大提高企业融资成本,挤压实体经济利润,还导致营商环境的恶化。

首先,银行暴利一种竭泽而渔的行为,导致产业空心化。数据表明,2011年底全国注册企业数量大幅减少,为30年来所罕见。很多实体经济效益大幅下滑,极端现象是东南沿海一带的老板“跑路潮”。企业经营困难和老板跑路,被人们视为中国实体经济产业空心化的苗头。在“干实业不如高利贷”思想指导下,处于价值链最底层的诸多制造业中小企业主转而投向金融和房地产这种高风险行业,最终形成产业空心化格局。

制造业是一个民族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核心,产业空心化戕害着整个中国经济的根基。

有分析指出,银行高利润下,中国实体经济才是最大受害者。如果金融业从实体经济中“吸吮”过多,实体企业萎缩死亡,银行业的长期发展将无法得到支撑。不仅如此,还可能酿成无法还款的金融风险,这在2008年华尔街金融风暴中已有显现。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