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6版:实体经济之评析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6版            实体经济之评析
 

2012年3月1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央企:扩内需与实体经济的责任主体———五十评实体经济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徐旭红

央企:扩内需与实体经济的责任主体

一个可以预见的结果是,靠外贸出口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推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只能期待消费能高速增长。对于积极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升级转型的中国经济来说,拉动消费需要发展实体经济的“精神力量”。

分析人士认为,推动消费及提振实体经济是今年的关键任务。国家宏观经济面将延续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经济将在平稳发展中静候“消费发动机点火”。

“扩内需”一直是一个炙热的话题,央企所作出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

云南旧州,一个与滇缅公路一起留在国人记忆中的古老小镇,2007年,华能在这里建设了功果桥水电站,小镇的名字改成了功果桥镇,与名字一同发生变化的是库区的移民新生活。

央企华能的“移民建镇”,不仅仅惠及了当地的几万农民。华能自从启动澜沧江项目后,仅2000年到2011年年底,就已经累计完成投资880亿元,把带动地方经济和环境保护纳入到了整体的投资规划中。成为“西电东送”、“云电外送”的核心企业,也推动了当地的城镇化进程,拉动地方公路、桥梁、通信、集镇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扩大消费需求,最重要的是增加居民收入。当人们将目光锁定在央企的经济数据时,却往往忽略了央企在教育、医疗、就业、人畜饮水、村容村貌改造等方面的投入数据。而通过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由此带动农民形成消费释放出需求。

截至2011年年底,华能已经投入资金7200多万元,受惠范围达8个州23个县(市)。目前,新一轮澜沧江“百千万工程”已经启动,5年内预计投资超过1亿元,造福当地百姓,直接提高了他们的收入水平。

当前,中国经济正在发生结构性的变化:低迷的世界经济是中国出口的重大挑战,扩大内需成为一个现实选择。

试想八亿农民若能释放创造力,随之而产生的消费能力肯定是巨大的。像华能通过水电项目的合作共建,直接拉动了当地百姓的消费及生活水平的提高。

此外,中国的人口结构也在发生变化,老龄化社会已经呈现,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基本接近了拐点,农村青壮劳动力已转移完毕,未来工资成本将会有较大幅度的上升。

正是基于“中国制造”长期依托的低成本优势已难以为继的现状,在参与国际竞争中,以央企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必须尽快打造出新的优势。发展实体经济,壮大自身实力,成为势在必行的事情。

而眼下,全球经济重心将继续从单极世界向多极世界转变,工业化国家资产负债表进一步恶化,赤字持续、债务负担重,需要向其他国家调集无通胀资金。这是一个契机,可以将中国的经济推上一个崭新的高度。

为此,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在国家转型期,始终应把投资重点放在事关国计民生和国民经济发展目标与方向的产业、行业以及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方面,把一般性竞争行业的发展空间留与其他投资主体共享。

以国家能源的布局来看,立足国内、煤为基础、多元发展,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体系,源头基本上掌控在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央企手中,在发展实体经济的同时它们也肩负着走向国际寻找油气资源的使命。

那么,如何在发展实体经济的同时,启动居民消费来拉动中国经济增长?央企在此轮的转型调结构中,如何成为新的责任主体?

在内需主导的条件下,将主要为中国人民自己的消费而生产,启动“消费引擎”来带动未来中国经济增长。

有观察人士认为,国有资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过高,尽管中国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但是目前这一比重仍然超过1/3,如果现状无法改变,将使得中国经济增长仍旧需要依赖投资拉动,而无法实现通过民间消费的增长为经济发展提供驱动力。

但是,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无论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大型企业特别是央企,以其强大的产品和资本运营能力,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支撑,并决定着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和增长潜能。

一般而言,大企业大多是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那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部门或行业,最典型的有机械制造、纺织加工、建筑安装、石化冶炼、种养采掘、交通运输等本就是实体经济。

因此,培育、发展和提升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是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中国经济急需与调结构紧密结合,大力扶持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努力提升我国制造业水平,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培育一批新兴高技术产业,带动中国制造业向高端跃升。

无疑,央企也需要核心竞争力,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国家竞争实力,成为新的责任主体。

众所周知,大企业尤其是有国际影响力的跨国公司往往掌控着技术标准和行业发展方向,全世界研发投入的80%、技术创新的70%、技术转移的60%都是由世界500强企业主导完成的。

因此,发展先进制造业是我国赶超发达国家、抢占经济制高点的重要战略部署。应尽快推出先进制造产业技术路线图,明确发展重点,加大对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机器人技术、新材料技术、航天飞行器技术的研发力度。

通过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国内第一个国产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机组、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项目等诸多领跑行业的科技攻关项目都诞生在华能,为华能的转型提供了无可替代的技术支撑。

重要的是,保持对世界制造业先进技术的敏感性。结合自身优势,找准突破口,同步跟踪世界制造业先进技术水平,培育和发展新兴工业形态,不断增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综合竞争力。

国家有竞争实力,才能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拓展消费空间,国民的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才能提高,由此进一步加快培育新兴消费业态,大力发展与居民消费紧密相关的生活性服务业,推动内需持续扩大,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扩内需,发展实体经济,央企责任在肩。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