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6版:实体经济之评析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6版            实体经济之评析
 

2012年3月1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度制胜内容为王《中国企业报》发展实体经济五十评创造性拓展新闻理论与实践空间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李友志

高度制胜内容为王《中国企业报》发展实体经济五十评创造性拓展新闻理论与实践空间

《中国企业报》于今年1月10日至3月中旬,围绕实体经济的发展这一主题,策划、组织了一次大型系列评论,这一系列评论坚持以辩证方法,正反两面挖掘,讲清真相,形成了客观公正的效果。本次系列评论形成了一定的广度与深度,系统地推动了广大读者对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关注与思考,其中多篇评论文章被多家权威媒体转载、刊登。这是中国新闻界规模最大的一次系列评论,实可谓中国2012年的新闻奇观。

新闻评论,是社会各界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所发表的言论的总称。新闻和评论,构成报纸的两大文体。新闻评论是一种写作形式,一种传播力量,一种社会存在,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要目的和手段。《中国企业报》的“五十评”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立意高远,有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和准确性;二、在有限的篇幅中,主要靠独特的思想见解吸引读者;三、写作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四、以说话的口吻,有利于面向广大群众。

《中国企业报》策划的这次系列评论,共写54篇评论,合计逾12万字。从统计的49篇评论看,关键词查找发现,“实体经济”出现次数是470次,“虚拟经济”出现次数127次,“金融”出现次数427次,“小微企业”出现次数78次,“银行业”出现次数149次,“银行暴利”出现次数17次。从这些量化数字中,我们可以看到发展实体经济五十评的写作特色和内容焦点。

高度制胜,占领时代最高点

整个2011年人们都在讨论如何避免中国经济陷入危机,都在思考中国经济结构是否合理。其实我们翻看一下2011年年末国家主要领导人的行程记录,就会发现,政府已经避免新的经济危机,这个行动就是发展实体经济。

2011年10月25日,温总理在天津考察时指出,“一个国家要想能应对危机,必须有发达的实体经济。我们要把更大的力量放在发展实体经济,特别是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来。”11月3日,胡锦涛主席在G20法国戛纳峰会上讲话指出:“把财政和货币政策落到实处,确保资金流向实体经济部门,扩大生产,增加就业”。12月14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12年经济工作必须做到“四个牢牢把握”,其中之一就是“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

《中国企业报》在这个经济发展变型的关键时刻,果断决定利用报纸本身的影响力和权威性,策划一个系列评论,以进一步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改善。报社领导班子曾表示,发展实体经济的系列评论就是为了践行报社“为企业服务”的承诺,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和职业操守。

评论的品质主要在于立意。“命意之高下”决定了评论的品质的高下。评论作品的最重要价值在于观点立意高,能够关注重大社会现象,或者关注表面上看似微小事件背后涉及的重大命题,然后就重大现象或命题发言,有高超的见解和不凡的境界。作为评论,如果观点本身失去了魅力,那么言语的艺术是不足道的。

其实纵观这两个月的评论文章,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企业报》发展实体经济五十评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它的定位很有高度,命意之高,能够及时把握住时代的脉搏。由于报社编辑部能够快速捕捉到政策的信息和社会的需求,及时推出了这一系列报道,才使这一系列评论文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当然,报纸本身的影响也得以大大提升。

内容为王,五大板块引领舆论

《中国企业报》发展实体经济五十评之所以能够产生巨大的影响力,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策划的成功。对于本次系列评论,不是一般的新闻评论,而是一场战役性的评论,是捍卫企业利益、推动企业结构优化、稳定中国经济发展的政治性措施,这些评论不仅体现出政治上的自觉,还体现出理论的自觉、新闻贴近现实的自觉。在策划方案中,五十评的核心分为银行暴利、金融改革、企业减税、发展小微企业与企业精神五大板块。在实施的过程中,编辑部及时调整了评论的重心,做到了与时俱进、步步为营。从整体来看,本次系列评论的五大板块内容支撑起了整个五十评的评论体系,使本次系列评论的内容充实起来,也很好地满足读者的信息要求和舆论的发展要求。

五十评有份事论理风格。这里所说的“事”,是指新闻事实。新闻评论与其他议论文的一个根本区别,就是新闻评论离不开新闻事实,它要以新闻事实作为议论的由头和根据,或者说要以新闻事实为立论的主要根据。在评论前面冠以新闻二字,充分说明了新闻事实对新闻评论的重要性。没有新闻事实,便没有新闻评论。新闻评论是新闻与评论的“混血儿”,傍事论理既是新闻评论写作的一条基本规律,又是她最显著的风格特色。“傍着活事件”来发表议论,这是毛泽东同志于1919年提出的主张。五十评的五大板块都是说的事,以事论理。

第一大板块:中国企业精神讨论,激发企业家普遍思考。《中国企业报》发展实体经济系列评论第一个亮点就是关于中国企业精神的讨论。在“资本至上”的价值观主导下,中国实业空心化、企业发展避实就虚是必然的结果。在大转型当中,中国要坚持什么样的价值观?《时代呼唤中国企业精神》是篇气势如虹、思想深刻的大文章,评论文章认为,“立足主业、科技创新、勤劳致富、实业报国”这十六个字是目前中国企业最需要的企业精神和价值追求。关于中国企业精神的几篇评论发表以后,立刻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注意和讨论,很多企业家撰文称,中国企业界的确缺少企业精神,关于企业精神的话题,值得所有中国企业家思考和反省。

第二大板块:银行暴利讨论,引发学界、业界关注。不同于其他刊物,《中国企业报》在对银行暴利批判的同时,也深入地分析了银行暴利产生的原因以及结果,那应该如何解决银行暴利这个问题呢?《中国企业报》给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七大办法。关于银行暴利这种看法,首先站出来反驳的就是一些银行业的从业者,他们认为中国银行业的利润差仍然不够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针对《中国企业报》有关评论员的观点,某家银行行长的辩驳,都刊登在《中国企业报》上了。

第三大板块:呼唤金融改革,沿袭“南巡精神”。近几个月炒得比较火的吴英案是人们开始关注中国金融改革的导火索,很多企业家都认为,如果金融体制还不改革,将来会出现更多的吴英案。《中国企业报》评论文章认为,当前国内金融体制改革和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是条件成熟不成熟的问题,而是如何突破现有的利益集团与制度障碍把改革推进的问题。

第四大板块:倡导减税,力争让企业“直得起腰杆”。当下企业的元气还未恢复,国际环境也不利于中国产品的出口。政府理应出台相应减税措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而不是用日益增多的税来步步紧逼企业。《中国企业报》刊登多篇评论文章呼吁给企业减税,让企业能够“直得起腰杆”。

第五大板块:献计献策,发展小微企业。《中国企业报》评论文章认为,小微企业遭受融资“剥削”的程度均要比大中型企业严重。再次,要加快推进金融体制改革,为小微企业拓展多种融资渠道,可以借鉴西方经验,大力发展小贷公司、村镇银行、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微型金融机构。

一正一反挖掘出思想深度

《中国企业报》发展实体经济五十评具有很明显的、不同于其他刊物的风格和结构,这样的结构、风格让这些评论生动形象、别具一格。《实体经济的“两个任何”是时代的最强音》第一段话,充满气势,充满力量,让人印象尤为深刻。

《时代呼唤中国企业精神》、《“鬼城”崩盘是“刚需神话”》等文章都使用了充满感情色彩的语句。这样的句子具有说服力,如梁启超的文章“汪洋恣肆,笔锋常带感情”。

在发展实体经济五十评中,绝大多数评论都是在开头就亮出文章要论述的主题,如《换个思路看企业“资金链断裂”》开篇是“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金融服务实体,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这无疑是令人高兴的事。然而,这却又使人难以高兴得起来。因为这个话题已经说了好几年了,总难做到。忽然想到,能否换一个角度看企业资金链短缺问题”。这样的段落结构,首先能让评论的主题鲜明,让读者能明白文章的论点是什么。其次,能够夺人眼球,吸引人阅读。最后,这样的评论结构能够使整篇文章的结构清晰、明了。

评论当有论辩心态,心中要有“假想敌”。评论写作当然会表现出复杂的心理活动,但是和叙述和抒情的文体不同,评论文章是要应敌的,应对不同的反诘和质疑的,所以应该有“假想敌”的存在,有“敌情”概念,也就是说评论是战斗的文体,所以就是要有战斗的姿态。在这五十评评论中,评论方法运用最为成功的地方就是正反论证法。都提到了正反两个方面的观点,让读者能够清楚地知道两个不同观点的核心内容。如有人持这样的观点:只要金融业、股市等虚拟经济发展起来了,自然会带动实体经济的发展。然后文章开始批驳:其实这种观点代表着很多人的想法,这种观点是致命的,它完全颠倒了金融业等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金融业的发展需以实体经济发展为基础,金融始终也应辅助或服务于实体经济。实体经济的发展基础稳固,金融产业发展方可持久稳健。缺乏实业支撑的金融产业非理性扩张,金融产业可能会一时兴旺发达,但从长期来看则会贻害无穷。

这样的评论方式不但让人易于接受,而且逻辑缜密,不易被批驳。其实,看一篇评论(或一系列的评论),最为重要的就是从宏观的来看这些评论气势如何,正所谓“气场决定胜负”。李锦老师的句子让人感觉到荡气回肠、宏观大气。

关于评论的风格,我们还不得不注意到在这些评论中,经常会用一些反问句、设问句等修辞手法,这样的表现方式,让文章充满生气、论述有力。如:那既然实体经济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那么重要,为什么改革实体经济发展环境那么困难呢?在这里,就不得不提及一个重要的角色———既有利益集团。评论笔锋一转,立刻就点出了部门利益集团正逐渐成为中国改革的最大阻碍这个论点。

抓住要害,每根针都扎在“穴位”上

《中国企业报》以客观公正的眼光重新审视实体经济的发展,既不一味地唱赞歌,也不随大流,而是独辟蹊径,就实体经济目前发展的各种要素进行探讨,同时不包庇缺陷,全面解析实体经济自身的发展问题。这种公正、全面的评论方式,深刻地揭示了实体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这对于实体经济的发展,甚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目前,不少的批评性文章都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批评上,很少能够深入到问题的本质上去分析,更无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策略。《中国企业报》关于发展实体经济的系列评论,做到了分析、批评的“入骨三分”,深入、细致地分析了问题本质的所在,并提出了科学、合理、可行性强的建议。这些评论文章不但具有相当的思想纵深,而且还有很强的思想针对性和引导性,每一篇文章都像一根根银针,扎在一个个突出社会问题的“穴位”上。

评论的作用是媒体的旗帜和灵魂,评论写作根据文章的具体情形可以有不同的路径。但是种种差异中,我们仍然可以捕捉和梳理出稳定的规则和大致的认识框架。问题推动、思想引领,既是《中国企业报》办报的核心精髓,《中国企业报》办报的逻辑起点,也是《中国企业报》的哲学基石,更是《中国企业报》评论的风格。相信《中国企业报》会继续坚持高度制胜的思路,继续发扬内容为王的精神,坚持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导向的品格,不断拓展办报的新的理论空间与实践空间。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