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5版:实体经济之访谈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5版            实体经济之访谈
 

2012年3月1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企业智库引领舆论新尝试———《中国企业报》“实体经济50评”主评人李锦访谈

来源:中国企业报  

中国企业智库引领舆论新尝试———《中国企业报》“实体经济50评”主评人李锦访谈

(上接第三版)

如果大家都不出来说句公道话,唯唯诺诺,不敢开口,或是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静观事态变化的心态,那么企业发展的问题永远解决不了。过去曾经派记者到温州去采访,企业家们都不敢说银行坏话,怕写出来,遭受银行的报复。我们是《中国企业报》,是中国企业的报纸,我们不说,谁说呢?去年在对央企舆论“一边倒”的情况下,我们迎难而上,组织有声势的央企报道,构成独有的“新闻现象”。现在虚拟经济的虚火太旺,我们要站出来为企业说话。当然实体经济自身出现产品质量问题,实业精神缺失等问题,我们也绝不会护短,该批评的就要批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新闻评论的功能,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形成公信力。

记者:温州民间借贷危机的发生就说明我国金融体制仍存在很大问题,你们对温州报道评论很多,你们似乎是有意借这个地方在表达一种倾向。

李锦:我们实体经济稿件半数出于温州,或与温州有关。去年以来,我们三次派记者去温州调研。当高利贷危机出现时,我们持揭露批判的态度,这种状态保持两个多月。写到后来,觉得不是这么一回事,特别是纪念邓小平南巡讲话20周年时,我们觉出不能再批判温州人了,温州人活得太艰难。眼下中小企业融资难,高利贷盛行,很大程度是因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存在弊端,民间金融始终不能“阳光化”。针对这一角度,我们抓住吴英案,展开了系列报道。推出了《中国金融改革呼唤“南巡讲话”》、《吴英之罪,是企业融资难所逼》、《吴英为改革祭刀,是制度之耻》、《温州模式变异的中国意义》四篇文章。20年前的邓小平“南巡讲话”核心内容是提倡放权搞活,推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而20年后的吴英案实质上反映出金融体制放权搞活与收权管死、垄断资本与民间资本冲突的两对矛盾。眼下中国必须再来一次思想解放,遵循“南巡讲话”精神,打破金融垄断体制,以金融体制改革拯救中小企业,拯救中国实体经济。此时,我们的报道便有了一种历史沧桑感,一种理论纵深感了。

做到“有热闹看,也有道道看”,以智慧取胜

记者: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细读你们的文章,新闻素材都选的很新颖,很巧妙,报社不仅有“巧妇”,也有“香米”,你们这些报道题材不仅是《中国企业报》所独有,而是任何一家报刊都可以搞的,而你们却搞得最好。

李锦:你是讲到点子上了。我在年轻时说过,什么是优秀记者,就是任何人都可以搞的,而你搞得最好,是别人搞不出来的。对一家报社,也是如此。实际上素材不分大小、不分好坏,关键是看你怎么用,能不能用自己的思想把一份旧素材整合成大家没见过的东西。新闻写作前一定要先定位,是写动态新闻还是评述新闻,是报道新闻还是评论新闻。然后突出重点和独特之处,以“定体则有、大体则无”为总原则。我们从一开始就讲,你发现有价值的东西,那就按照你自己的意思办,不要按图索骥,一定要有突破,有创新。还有一条,是不要重复别人说过的话。

再就是充分利用挖掘的最新素材,确定所要表达的效果。现在很多媒体的记者多是采访回来写篇报道交差。我倡导的做法是,记者写完报道再写记者手记,一篇文章中包含三个观点的,你就分三篇写,把学问做透,这样便摆脱了以前做新闻的传统枷锁,做出新意。一个专题,有一两个新观点,有一两个出彩的地方,就立起来了,就算成功了。

“吴英案”发生后,我便安排人员从金融制度方面对该事件进行分析,刊登了《吴英之罪,是企业融资难所逼》、《吴英为改革祭刀,是制度之耻》两篇文章。这两个标题便有道道了,显出智慧的含量,另外两篇是邓小平南巡讲话与金融改革,吴英案背后的腐败。这四篇文章分别写了金融改革、法律改革、体制改革与政体改革,我们的评论每个点都形成深度,这四篇是四个点,是开了四口深井,是一个深井群。这便是我们与《21世纪报道》、《经济观察报》和《经济日报》的区别。与《21世纪报道》的区别在深,与《经济观察报》的区别在实,与《经济日报》的区别在真。

当然还要讲究写作的智慧。《“以钱炒钱”的狂热是经济危机的表现》,这是三评发展实体经济。我们文章是这么写的,“上帝要让一个人亡,一定会首先让你疯狂”。在果戈理的戏剧《钦差大臣》里出现这句话,出自《圣经》。中国版本的表述是:“天欲其亡必令其狂”的说法。对于“‘以钱炒钱’为主的企业来说,已是其死亡的前兆了,对于国家经济来说,证明我们已经步入经济危机阶段了”,最后还有一句,“新年伊始,总把新桃换旧符。我们期盼以钱炒钱的风气会消匿下去,投资实业的爆竹声会响亮起来。”这样的表述,始终保持智慧的眼光,智者的眼光与胸怀,智慧含量是我们新闻评论所强调的。

新闻评论讲究现实性、贴近性、时效性

记者:细读你们的文章,发现一个窍门,每篇文章都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贴近现实,不仅让广大民众了解到最新的社会事件,而且寻找到这些事件与发展实体经济的联系,你们是如何做到这点的?

李锦:新闻评论姓“新”,是对新鲜事的评论;新闻评论是评,是对新事的评说,先说事,最后写到规律。我们是周报,要打新闻评论的牌。做新闻就是要讲求时效,讲求社会引导力。如果你只是就事论事,或是罗列上一系列的理论,那谁都可以做到,没有任何阅读价值。我们能做到这点,就在于我们在台下肯做苦功,善于思考,勤于观察。

2月14日财政部公布2011年税收数据后,我立马执笔写了《喊得是“结构性减税”做的是“结构性增税”》。我们2月28日那期的头版新闻《财政部官员“税负不重”言论引争议》,这篇文章是记者在微博上看到的,马上写,新闻的时效性就立马体现出来了。

我们的评论不仅围绕国内事件,还有一些是针对国外的事件经验做出的评论。小的如每篇评论中涉及的相关国外经验,大的如我们刊登的《美国是如何把日本导入泡沫经济的?》,《面对德国的实体文化我们感到羞愧》等文章。这些都是具有很强说服力的。

记者:李老师,我发现你们的评论中有几篇分量很重的评论,尤其是您每期在一版刊登的文章,像《中国金融改革呼唤“南巡讲话”》、《喊的是“结构性减税”做的是“结构性增税”》,都以全球眼光、历史视野、政治敏感与规律为四大特色,给人印象非常深刻。

李锦:这几篇新闻评论,每篇都回答一个大规律,比较有分量。

记者:在元月十五日,你们推出四篇银行方面的文章,一个系列,是在什么背景下思考的。

李锦:没有什么背景。那天晚上,丢下饭碗便打开电脑,猛然间发现一条新闻:去年银行业利润超过烟草行业。打开一看,是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秘书长陈永杰的谈话。此时已是八点钟了,我马上安排实习的学生写一篇,我自己动手写三篇,一口气写到天亮。以《企业衰退,银行还会幸存吗?》写银企关系,以《银行业榨取理论的“风景线”》写情况,以《银行暴利的三大推手》写原因,以《终结银行暴利七策》写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算是完成一个系统工程,一夜写出四篇,12000字。本来电脑上只是一句话,一点标题,一点火星,被我们接过来燃烧成熊熊大火。我们评论的目的是从信息中挖掘,形成智慧,形成规律。

智库讲究思想性、智慧性与引领性

记者:以上老师对新闻评论的看法,使我深得其中奥妙。我还注意到老师多次提到智库。布鲁金斯能够成为一个顶级智库,关键在于它一直坚守三个核心价值:质量、独立性和影响力。这三个价值整合在一起,界定了他们与众不同的特点,也奠定了他们成为全球领先智库的声誉。你们智库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李锦:我们有中国企业研究院,这便是中国企业智库。我们的稿件,也有三条标准,这便是思想性、智慧性与引领性。

记者:您提到思想性是三个重要的核心价值之一。思想性在一个智库的研究工作和成功历程中有重要的作用?

李锦:任何一个智库的声誉,都和他的思想性密切相关,这包括研究机构本身的思想独立性和学者的思想独立性。思想独立性包含了几个方面。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思想的独立。我们是把新闻评论为项目完成的,我们的文章以开放的思维来研究项目,并通过对事实的客观分析获得结论,传播出去的不是信息,而是思想。布鲁金斯这个平台不能用来为某一个党派的目标服务。我们的智库也不是为一个企业或一个单位服务的,而是为企业服务,为这个国家服务的。

思想独立性也意味着我们的研究不受资助方的影响,我们的研究不会因为过度依赖于几个较大的资助方而被它们的利益所影响,也不是为了谋取商业回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既往圣之绝学,开万世之太平,这便是我们的智库方向。这样说有点理想化色彩,我们的文章是不赚钱,不媚众的。

记者:有不少人评价你们的系列评论专题总是在提出对策,类似智囊所扮演的角色。您怎么看待这种评价?

李锦:我们的评论,是追求“思想引领”风格的。因此,我们没有专门的批评报道,平时尽量减少单纯地表扬或批评,帮助国家解决企业难题,在社会上呼吁回归实体潮流,是我们此次评论系列的出发点。提倡以客观的态度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善,是我们的初衷;建设性,是我们的特色;帮忙解决问题,是我们的做法。个别媒体总是追住一个事件穷追猛打,喜欢揭开伤疤,血淋淋的,我们不喜欢这样去做,我们不喜欢用“骂”的方法去评论。虽然我们在文章开头及中间部分会对事件进行描述,包括对银行的那些评论,但是我们好多文章的结尾总是尽量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期望中国企业有个美好明天和未来,这是我们的基本态度。

记者:思想独立的智库如何有引领性,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智库的最终目标是不是要产生影响力?

李锦:如果说思想性是我们和企业的研究或游说团体之间的区别,那么从报纸改版以来对引领力的重视则是把我们和大学或者其他学术研究机构区别开来的关键。

引领性至少有三种形式:引领舆论,引领讨论,引领政策。每一个形式都面向不同的听众,并使用不同的方法来传递信息。引领舆论可能是介绍一个新的观点以使公众接受新的觉悟,或者使公众对一些原本受到忽视的问题产生足够的重视。我们通过与各种政治机构、企业界、非盈利组织、主流媒体、研究者和学术界的沟通来实现这一过程。我们对发展实体经济评论,目前主要是通过网络与博客来形成影响力的。譬如人民网、理论网博客都把我列为名家之首,便使得我的实体经济评论得以传播,这也是引领性的体现。

志在国家的智囊企业的思想库

记者:李老师,我也经常关注您在新浪网及人民网的博客,发现您的评论在网上受到大家的高度关注。有位新浪网友说:“你们不愧是国家的智囊,发现思想,引领社会。”更有一个博名为“培元2012”的博友在其个人博客上对你们的50评全部转载。

李锦:坦诚得说,我们的发展与读者、网友的支持是分不开的。这次实体经济系列评论带来的效果与网站传播有极大关系。各大网站如新浪网、金融界、人民网、网易、腾讯、凤凰网等对我们的评论都做了转载,有些是系列转载,这就把我们企业报———评论版块推向社会了。

记者:你有两句话,令人注意。这便是做中国企业第一新闻发言人,做中国企业第一智库。这次实体经济评论能体现吗?

李锦:因为我们有《中国企业报》这个平台,这便是品牌,具有天然的优越性。我们做中国企业第一新闻发言人,我们是做新闻的,企业界所有的新闻,我们都要有自己的声音,当仁不让,用评论发言,便是一种办法;做中国企业第一智库,是因为目前中国没有专业的形成影响的企业研究所,我们有这个条件组建这个智库,新闻评论及背后支撑的中国企业研究院,便是实现中国企业智库目标的平台。

智库,也称“思想库”,即智囊机构、智囊团,是指由专家组成的多学科的,为决策者在处理各方面问题出谋划策,提供最佳理论、策略、方法、思想等的公共研究机构。按照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库———兰德公司的创始人弗兰克·科尔博莫的定义,智库就是一个“思想工厂”,一个没有学生的大学,一个有着明确目标和坚定追求,却同时无拘无束、异想天开的“头脑风暴”中心,一个敢于超越一切现有智慧、敢于挑战和蔑视现有权威的“战略思想中心”。我们对实体经济评论,具备其中一些特色。在中国目前的企业研究部门,能够对实体经济研究到这么大规模,这么深层次,这么大影响的,还没有。去年年底我们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中国企业十大新闻发布、中国企业高层论坛,便是中国企业智库的一次成功实践。这次实体经济评论便是中国企业智库的又一次试尝。

智库首先是研究机构,有研究能力,但它们不是只专注于理论探究的学院。相反,它们的活动以观念、理念为指导,以专业的学术研究为基础,针对现实提出自己认为合理可行的立法设想与政策方案,旨在对社会施加影响。至于施加影响的途径,则主要是向民众传播理念;通过公共媒体,影响民众和立法者、决策者。

记者:李老师,您一直强调思想性,此次的实体评论不仅是对政府号召的响应,也的确在社会上引起关注实体、回归实业之风,给人的感觉是当下的《中国企业报》如同企业的“智囊团”、“思想库”一样,是每个企业发展道路上必备的思想支持力量,您是否认为这是你们的发展方向?

李锦:不瞒你说,成为中国企业的“智囊团”、“思想库”,中国企业新闻的第一智库一直是我们的努力方向,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我们不能以揭露性新闻取胜,我们追求思想含量和理论含量,争取以理性的价值站住脚。

记者:你们这批评论有一个突出的现象,便是强调“第一次”,很多东西是第一次提出。

李锦:我们还得以实体经济评论来说话。你想想,当前中国实体经济如此衰败,而虚拟经济如火如荼,这种有着“短腿”残疾的国民经济还能坚持多久?!虽然政府也呼吁“回归实体经济”,但是银行垄断着,税费征收着,媒体迫于压力又不敢大声尽言,疲软的企业还有什么力量去生存?我们就是在这个时候站出来,为企业讲话,为它们的发展出谋划策。你要注意到,我们的评论中创造了许多“第一个”,譬如“实体经济危机已经发生”的判断,中国企业实体时代精神体系的提出,都是第一次提出来,是我们的研究成果。

首先就要站在一定的思想高度,否则连对话的权利也没有。对于实体经济,我们主要以评论支撑与引领,同时还以分析性报道为主打。我们注意到第一手材料的重要性,当鄂尔多斯民间借贷危机发生时,我们派记者前去调查。记者走到哪,地方警车就跟踪到哪,当地政府更是下达命令严禁记者采访,民众只要听到有关借贷的问题都是三缄其口。可我们的记者还是冲破重围,找到线索,摸到第一手材料。为何要花大成本派记者到现场采访,我们就是要掌握企业因借不到贷款而转向高利贷的实情,从而勇敢地作出“第一次判断”。

这次组织的实体经济系列评论只是我们的一个尝试。事实充分证明社会需要我们企业的声音,企业需要我们的智慧,我们会继续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保持我们特有的风格,努力把《中国企业报》打造成中国新闻界的第一智库,企业新闻的主要发言人。

记者:我们看到网上对你们实体经济评论的评论,跟了很多帖子。给我影响较深的是中国企业精神的评价反响特别大。“琪花LW瑶草”评论说,“这是一属孟子、梁启超文风的大文章。非常人手笔”;“冷月”评论说,“这是一篇气势磅礴,感情炙热、知识渊博,好文章”;“团子”评论说,“从这篇文章使我们学到很多东西。李老师提出中国的企业精神,从未见什么地方写过,这是破天荒的第一次。我们至今也不知道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由那些字组成的。而李老师的这十六个字概括是很有功底的,这应该是哪个部门出,是总工会,还是工信部,还是国资委,还是中央政研室?他们都没有写出来,请为《中国企业报》记一大功。”我们觉得这篇文章便是一个课题,扩展开来便是一本书。

李锦:这篇文章酝酿了一个多月,是在我的学生贺璐婷协助下完成的。我们在分析很多问题后提出:时代需要新的价值观,历史呼唤新的价值观。中国企业需要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再度熔炼,需要伟大精神的引领。终于总结归纳出“立足主业、科技创新、勤劳致富、实业报国”。这十六个字是历史的昭示,时代的结论,是一个逻辑严密的思想体系。

我做了认真分析,“立足主业”是中国企业发展的根基所在,“科技创新”是中国企业的活力所在,“勤劳致富”是中国企业发展的状态所现,“实业报国”是中国企业发展的宗旨所在。这十六个字的价值体系是国家和政党主流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既是我国当今复杂的社会意识形态的主体和灵魂,也是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在企业领域的汇聚。它的作用在于引领社会思潮,目的是在企业界、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基本的道德规范。显然我们的一篇评论文章便是一项研究成果。

怎样建设团队、带领团队

记者:李老师,您这一仗打得这么漂亮,您是否可以给大家稍微透漏一下您的团队,您是怎样带领团队的呢?

李锦:这次战役是以《中国企业报》的内设机构中国企业研究院为支撑的。主要策划人与执笔人是我,还有三四个研究生,报社的几名记者也参加了,还有几名外援,即外面的专家教授。一个团队一定要有核心人物,有统一思想,有共同目标,形成团队凝聚力。我主要就是充当这个领军人物的角色。团队如雁阵,必须目标统一、能力互补、感情融洽。每周二在采编例会上我们要对上一期的报纸进行总结,好的方面继续发扬,不足的地方及时改进。同时对下一期的报纸方向做一个宏观提示,定好基调。

我们鼓励记者参与评论写作,也欢迎一些有不同风格的文章,不然报纸会很难看,大家都说一样的话就没劲了。我们常跟大家讲:方向不能变,但方法可以大变,具体看法可以有差异,有差异才有生命力。

记者:在这次实体经济的系列报道中,无论是评论版还是其他版面,不乏出现魏杰、杨帆、刘纪鹏等著名学者的名字,可见他们都对你们的工作给予支持。

李锦:这帮学者对于我们的理论储备具有一定的支持。从去年国企报道开始,我们就已经建立了合作关系,这是我们报纸能够办出水平的一大财富,也让我们在做企业“智囊团”、“思想库”的道路上走得更加顺畅些。

记者:李老师,我发现您在每篇文章后都会署上“作者系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恕我寡闻,您能简要介绍下中国企业研究院吗?

李锦:这是在尝试着打研究院这张牌。中国企业研究院是在去年我们办国企报道时,考虑到国企报道的艰巨性和企业报长期发展的需要专门设立的,主要负责对企业进行研究服务、舆情监测等。我们的办报方针是“专业、权威、引领”,必须达到一定的理论层次、思想层次,我们决心以科研为龙头,即以研究院为龙头,带动整个报纸的发展与进步。这个研究院功能分为两块,一个是研究企业,一个是研究企业新闻。队伍也分成两块,一块是社内评论员队伍,也是研究院队伍,一块是社外评论队伍,研究员队伍,包括专家教授。目前社外研究员已有20多名。社内徐旭红的国企研究、丁明豪的公司研究、江雪的企业家研究、何宁的国际财经研究、王敏的专家访谈都已形成特点。

记者:最后,我想问一下,贵报的系列评论专题暂时告一段落,贵报下一步打算是什么?

李锦:这次评论已经发了54篇,还要写几篇,最后是60评收尾,实体经济的文化建设还有话要说。此次的尝试更坚定了我们报纸主打评论的决心,这也是我们今年的业务工作基调,我们将择机继续推出新的系列评论专题。我们要立志把《中国企业报》打造成中国企业新闻的主要发言人,中国企业第一智库,成为广大企业的“智囊团”,这是一个长期的奋斗目标。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