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3版:实体经济之访谈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3版            实体经济之访谈
 

2012年3月1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来自互联网的声音

来源:中国企业报  

来自互联网的声音

中国企业报从1月10日以来,刊发实体经济评论54篇。这些评论为数百家网站转载。全国各地的网友对这些评论报以极大的热情,纷纷跟帖评论。现摘选其中部分评语,以飨读者。

中国企业报和他的团队的实体经济五十评,每篇说一个观点,篇篇不同,就像卢沟桥上的石狮子,姿态多样,丰富多彩,而又有统一的思想。像一串串珍珠被一根线串起来,是一件艺术珍品,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新浪网友2012-03-12对《实体经济是两会最强大的音符》的评语

中国企业报的新闻评论是中国媒体对于实体经济的“旗帜与灵魂”,是中国企业的主旋律,主调鲜明而声音强大。印象中,这是中国新闻界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系列评论,可以破新闻吉尼斯纪录。

———冷月2012-03-12对《实体经济是两会最强大的音符》的评语

你们不愧是国家的智囊,敢说真话,从发展实体经济的系列评论中的确体现出来:发现思想,引领社会!

———魏忠富2012-03-10对《实体经济是两会最强大的音符》的评语

你们批判银行,是对企业的同情,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国家没有白养活你们,中国企业报是中国企业的良心,中国企业的脊梁,你们接着再写下去,写到100评吧。

———游客2012-03-09对《银行家交锋学者金融论战因何而起》的评语

李锦老师的33评可堪比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很强的理论功底。语言也生动,有毛泽东的当年风格,诙谐、生动、有战斗力。

———冷月2012-03-09对《银行与企业不能变成“黄世仁”与“杨白劳”》的评语

李锦老师和他的学生们写的实体38评从一而八,八而三十八,看来还要写到五十评、六十评。他们最早发表实体经济的文章从去年十月温州事变就开始了。从元旦后开始发表系列评论,每周发三五篇。比中央工作会议强调实体经济要早,比人民日报、新华社发表的数量多,比两会代表说得深。引领中国舆论,影响了高层社会,有些部门都坐不住了。

———仁越2012-03-09对《就业难、招工难实质上是企业难》的评语

金融垄断与腐败是“孪生兄弟”,写的很有哲学色彩。天下人都说吴英事件,独有李锦老师抓出梁骅事件,不是就事论事,而是朝深层次理解,从垄断与腐败关系去认识,高看一眼,深看一眼,功夫非凡。

———丁丁2012-03-09对《金融垄断与腐败是“孪生兄弟》的评语

李老师提出的中国企业精神,从未见什么地方写过,这是李老师的创造,是破天荒的第一次。我们至今也不知道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由哪些字组成的。而李老师的这十六个字的概括是很有功底的,这应该是哪个部门出,是总工会,还是工信部,还是国资委,还是中央政研室?他们都没有写出来,而是李老师和中国企业报提出来的,应该为中国企业报记一大功。

———团子2012-3-19对《时代呼唤中国企业精神》的评语

振聋发聩之声。从来没有哪个领导哪个理论家发出这样明确的分析和论断!这篇文章应该让国家决策机构好好学习学习,避免资本悲剧的发生!

———韩农2012-2-27对《银行业正在成为垄断资本阶层》的评语

有识之士的经济学家和对国家负责人的领导早就看出一个国家要发展壮大起来绝不是靠炒楼能发展起来的,只有那些不法的房地产商和那些搞房地产投机的才拼命制造各种神奇的理论和邪说,什么“刚性需求”,什么这是国家的“支柱产业”,他们从中赚取了大量的非法暴利!这只能把国家的经济带上崩溃的道路!给人民百姓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新浪网友2012-03-10对《实体经济是两会最强大的音符》的评语

中国社会进入又一个回归,回归到需要改革放权的时期,中国因此需要进行“南巡”精神的再教育,这不仅是拯救金融体制改革,拯救企业,而且是拯救我们的国家。

———新浪网友2012-02-14对《中国金融改革呼唤“南巡讲话”》的评语

金融论战早就应该有了,银行家总是缩头乌龟,不敢应战。一应战,总是说央企老总说过的话,好像他们赚的不够,挺委屈的。

———冷月2012-03-19对《银行家交锋学者金融论战因何而起》的评语

李老师说得太好了,可谓是切中要害。全国到处都在搞开发,弄得房价漫天涨、空地遍地流;弄得一些实体企业家三心二意,随波逐流,无心创业;弄得游资泛滥。

———新浪网友2012-03-10对《实体经济是两会最强大的音符》的评语

要消除房地产泡沫,仅仅靠短期的调控措施是难以实现的,还是应该抓住房价回调的有利时机,抓紧制度建设,建立抑制房地产投资、促进房地产回归居住需求的长效机制,才能避免调控的“橡皮筋效应”。

———新浪网友2012-02-20对《楼市已成为实体经济的“吸血鬼”》的评语

李锦与杨凯生的交锋是学者与企业家的交锋,也是理论家与理论家的交锋。不过李锦是站在大众角度来思考的,有客观性,代表民意。杨凯生是站在银行家的角度来思考的,缺少客观性,代表了银行的利益。杨凯生说李锦不是干银行的,说的很对。如果是干银行的,李锦就不会仗义执言了。

———琪花LW瑶草2012-03-10对《银行家交锋学者金融论战因何而起》评语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