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1版:头版 4下一版
第01版            头版
 

2012年3月1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消费,被寄予厚望的马车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丁是钉

消费,被寄予厚望的马车

一方面是很多企业面临产能过剩的难题,另一方面老百姓需要的东西却买不到;一方面是政府急于把扩大内需当做拉动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另一方面却是不断出台的各种限购措施。

这一系列的问题直观而深刻地表明,中国的内需问题已经陷入了系统性的矛盾之中,不单纯是需求不旺的问题,同时也存在着供给不足问题。客观上讲,为了扩大内需,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办法,来增加老百姓花钱的愿望。但这些对策大多都集中在扩大需求上,而对于调整供给方面,无论是政府还是专家学者,给予的关注都还远远不够。

毫无疑问,相对于扩大需求而言,增加供给应当是更容易办到的事情,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国度里。

从逻辑的角度讲,要增加供给必须首先发现需求在哪里。在家电之后,我们发现了汽车的市场;在汽车之后,我们找到住房的需求。那么,人们的下一个需求是什么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让我们来看一下中国百姓所面临的三大难题:就医难,上学难,住房难。应当说老百姓的需求潜力就包藏在这些难题中,每个难题都蕴含着巨大的商机,每个难题背后都意味着一个巨大的市场。

据此,我们得到的一个推论是:解决老百姓的难题,应当成为扩大内需的第一切入点。

以房地产业为例,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1年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27194万平方米,比2010年7月增加了8000万平方米左右。在全国商品房库存压力明显增加的同时,全国房地产行业整体出现有价无市的状态,让房地产业及其上下游60个左右的行业同时陷入困境。

表面上看,是各大城市相继出台的限购政策影响了房屋销售,但深层次的原因应当是高房价制约了人们的购买能力。在畸高的房价下,人们把投资作为买房的首要目的,而居住则成了次要因素。由此导致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真正想住的人买不起,买了房的人不需要住。致使需求和拥有出现了严重的错位。

从扩大内需的角度来讲,盘活房地产业,可以同时拉动建材、装修装饰等60个行业发展,有着一着成功全盘皆活的巨大效用。而打开这个死结的关键就是要让房价大幅度地降到合理的水平。事实上,在房价的构成中土地出让金和各种税费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据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胡怡建测算,土地成本在上海至少要占房价的40%左右,而税费有100多种占房价的比重达到15%。这也就是说在一套总价100万元房款中,其中有40万土地出让金和15万税费流入政府口袋。因此,在抑制房地产商暴利的同时,政府方面也应当适度降低土地出让金和税费水平,为降低房价制造更大的空间。

理论上,我们可以把住房需求分为三类,第一类基本需求或者说是保障型需求,比如70平方米以下的第一套住房,政府方面要牺牲一定的土地和税金收入,以大幅度降低房价;第二类是改善型需求,比如90平方米以上的住房或第二套住房,政府方面可保持一个适度的土地和税金收入,并通过收取房产税提高使用成本;第三类是奢侈型需求,比如多套住房或别墅,政府方面可收取惩罚性的土地和税金收益,以限制过度需求。如果这三种类型的需求能够通过不同类型的产品得以满足和区别,则既可以实现居者有其所,又不降低国家的土地和税金收入。

我们的第二个推论是:需求在老百姓的担忧里,放心消费是未来重要的大市场。近年来的地沟油事件、毒奶粉事件等,让老百姓不能放心消费。一些大企业已经从中发现了商机,比如中粮集团正在通过“全产业链”的概念,独享食品安全的大蛋糕,而联想控股、万达集团,甚至是武钢这样的传统重工业企业都进入到农业和食品领域,通过产业化、集约化生产的方式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我们的第三个推论是:需求在老百姓的行为中,消费升级孕育着无穷的潜力。买奢侈品到国外去,整容到国外去,看病到国外去,体检到国外去,甚至是买奶粉都要到国外去。真的内需不足吗?这已经是典型的供给不足现象。企业要善于从苗头性、典型性的事件上发现未来的消费趋势。(下转第十五版)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