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48版:四川报道 上一版3
第48版            四川报道
 

2012年3月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2011年,都江堰市接待游客约1400多万人次,比五年前翻了一番,旅游综合收入则比五年前翻了两番,达到63亿元。都江堰市委市政府领导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到2015年,都江堰将基本建成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旅游龙头地位更加突出、资本和人才流入更具优势、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开放的国际旅游城市,实现城市国际化发展的新跨越。

四川都江堰打造国际旅游城市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龚友国

四川都江堰打造国际旅游城市

都江堰市古城区宣化门高明鑫/摄

都江堰市虹口激情漂流张红权/摄

成灌快铁

东软都江堰软件园

都江堰市,一个在历史上和今天都被世人铭记的地方。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我们见证了这座城市的爱心奇迹。灾难过后,我们更是见证了都江堰人用坚强与奋起,实现了从悲壮走向豪迈的奇迹!

今天,经历大灾、沐浴大爱的都江堰市正处于乘势奋进、赶超跨越的关键时期,拥有坚实的发展基础,更有全市人民强烈的发展愿望。

在未来五年,都江堰市围绕成都市委“五大兴市战略”的要求,将坚持“以旅游国际化为主导、以新型工业化为支撑、以农业现代化为依托、以新型城镇化为载体”,深入推进“四化”联动,持续推进改革创新,着力推进民生改善,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努力建成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生态田园化,宜人、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旅游城市。

基础更坚实环境更优美

早在2007年,都江堰市主要经济指标就实现了“四个100亿、三个30亿”的突破,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在全市发展呈现质量好、速度快、后劲足的良好态势之际,2008年5月12日,80秒的地动山摇,使都江堰市3000多名同胞罹难,40多万城乡居民无家可归,经济损失达530多亿元。

灾难,必将在历史的进步中得以补偿。经历“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曾经满目疮痍的极重灾区都江堰市如今已浴火重生。短短3年里,勤劳勇敢、坚韧不屈的都江堰人将一座环境优美的现代田园城市呈现在关注她、支持她的人们面前。

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72亿元,比2006年净增74亿元,年均增长15.7%;社会年末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367亿元、248亿元,较2006年同期增长2倍和4倍;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分别达到70亿元、32亿元,较2006年分别增长4倍和3倍。

如今的都江堰市,不仅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大幅超过震前,而且城乡发展更趋均衡,城乡环境优美。灾后重建使得都江堰市城乡面貌脱胎换骨,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飞跃的发展。地震后,都江堰市圆满完成6.1万户农村住房、3.88万户城镇住房、65所中小学校及幼儿园、464个医疗服务机构和计生站点的重建工作,建成体育场、新闻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图书馆、档案馆、规划展览馆、社会福利院等一大批公共设施;城乡日均供水能力增加到12万吨,污水日均处理能力增加到10万吨,220KV变电站增加到两座,110KV变电站增加到三座,燃气管网里程增长了460公里,网络入户数增长了5倍。城乡一体、全域覆盖的道路、供水、排污、能源等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体系在都江堰市全面形成,城乡建设水平整体跨越20年。

同时,城市品质也得以持续提升。城市建成区由19.5平方公里扩展到35.3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由29.9%提升到41.7%,先后荣获“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四川省环保模范城市”等殊荣。

2010年5月12日,作为地震灾区重建的第一个重大基础设施,备受关注的成灌快铁正式通车,都江堰市正式融入成都“半小时经济圈”。五年来,该市累计投入101亿元实施城乡道路建设,新建道路总里程达1047公里,超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至2006年全市道路建设总里程。至此,“五纵五横一轨一带”城市道路骨架全面形成,形成了能迅速通达全国的立体交通网络体系。

都江堰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总量已经连续五年居成都市三圈层第一位,而五年内,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69亿元,是前五年的3.8倍,投资总量位居成都市三圈层第一位,并连续两年综合目标考核位居成都市三圈层第一位,连续两年被评为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

在未来五年,都江堰市的经济发展速度力争实现“两个超越”,超越上一个五年该市发展的平均速度,超越同期成都市平均发展速度,努力进入全省十强县(市)。

集约发展产业不在多而在于优

“5·12”汶川大地震造成都江堰市规模以上企业全部受灾停产,13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受损,直接财产损失27.4亿元。在建和技改工业项目受损76个,涉及投资48.7亿元,直接财产损失7.6亿元。

经过三年的灾后重建,都江堰市共投资398亿元,目前95%以上项目都建设完成,安置7.5万户住房。通过投资拉动和城乡统筹改革,为都江堰市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重建完成后,仅靠投资肯定不会有大的希望,而且资源会枯竭,必须依托产业转型。”都江堰市委市政府领导坚定地说。在产业支撑上,都江堰市目前发展以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这里有一流的标准化厂房、学校、医院、职工生活体等配套服务体系,同时还有电子科技大学、东软学院、成都技师学院等高校职校,提供丰富的软件服务的人才。

都江堰市委市政府领导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说,都江堰市能够提供优质的生活质量、满足员工居住和商务条件,加上深厚的文化背景,可以吸引软件业从其他地方转移过来。

目前,都江堰市为避免与其它地区同质竞争,立足资源环境特点,大力发展以智力密集型为取向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推进产城一体发展,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把生态限制的“阀门”转化为引进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的窗口,把相对劣势转化为比较优势,实现工业赶超发展。

在工业集中集约发展方面,都江堰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集约环保型工业,推动工业集中集约发展。

一是工业向园区集中步伐显著加快。建立了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的推进机制,全面完成经开区北区6.67平方公里配套建设,建成3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7.3万平方米生活配套区,工业集约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工业集中度达70%。

二是园区承载能力显著增强。累计投入32亿元,完善了园区骨架路网及配套设施建设,建成110KV变电站1座,先后建成4万吨级自来水厂和3万吨级污水处理厂,逐渐完善了园区内外电、气、光纤等基础配套。正在全力推进220KV变电站建设。通过完善工业新城基础设施,全面提升了产城互动发展的承载力。

三是企业竞争优势显著增强。建成拉法基第三条生产线、普什宁江数控机床、江瀚工业、雪国高榕等一批产业带动能力强、市场竞争优势突出的大项目。完成全社会更新改造投资38亿元,完成工业投资72亿元,优势企业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四是加大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关闭违法排污企业,彻底退出高耗能、低产出的工业发展形态,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新的贡献。

以都江堰市拉法基水泥为例,去年投资300多万元引进了水泥窑脱销工程,成功将氮氧化物排放控制在700毫克/立方米左右。引进新技术投资并不大,但每吨水泥的成本因此上升了3元,由此一年将增加1500多万元的成本压力。都江堰市拉法基水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葛冠军这样认为,“水泥行业除了为社会提供大量物质财富以外,还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锁定高端产业建设城市综合体

产业是骨架,是支撑。推进跨越发展,建设国际旅游城市必须以强大的现代产业体系为支撑。已经开局的2012年,按照成都市委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总体定位和实施“五大兴市战略”的各项要求,都江堰市将围绕国际旅游城市建设目标,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引进高端酒店集群,建设城市综合体,瞄准国际化集团引进高端休闲度假项目。

都江堰市委市政府领导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与成都一、二圈层及其他发达地区相比,都江堰市虽然处于后发阶段,但土地资源储备充足,农村土地整治实现全域覆盖,足以支撑未来10—15年的发展。”这既是都江堰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促进产业升级,实现“尾雁快飞”的着力点,也是该市振兴跨越,实现“尾雁赶超”的爆发点和持续动力。

2011年,都江堰市紧紧围绕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的要求,成功引进天府国际·凤凰城、时空之旅、英国VTP空中主题公园、国际文化中心、国际商业中心等一批竞争力强、影响力大的项目开工落户,为推动当地三次产业全面振兴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的一年,都江堰市将进一步发展载体、瞄准高端、提升存量,以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为主攻方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施“产业倍增”战略,增强工业经济支撑。在都江堰市对外开放的“计划书”上,记者看到,2012年,力争招商引资到位资金比去年同期增长50%以上,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大幅提高到40%以上。全年计划完成省外到位内资8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5000万美元,新包装储备项目20个以上、新洽谈重大项目20个以上、新签约引进重大项目20个以上、新开工重大项目20个以上。

对此,都江堰市突出主攻方向,推进工业高端发展。突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主攻方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施产业带动,增强工业经济支撑。完善青城山软件产业园配套设施,抓好华域数字等项目建设。鼓励机电企业资产重组和联姻发展,完善产业缺失环节,做强产业优势环节,聚集产业配套项目,大力发展软件信息服务业、做大做强机械电子制造和生物医药产业,培育壮大太阳能光热项目,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积极培育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为更好地进行项目管理,都江堰市不仅改变了过去向乡镇、部门直接下达招商引资任务的考核方式,在具体项目的推进管理上还创造性地采取了市级领导项目负责制———根据市委常委片区负责制分工和市政府领导分工,确定“一对一”的市级领导对责任项目跟踪到底、全程服务。通过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简化审批手续,完善并联审批服务方式,都江堰市不断加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为企业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实现“一窗式办理、一站式办结、一条龙服务”。

城乡统筹独辟蹊径65万百姓安居乐业

经过8年的统筹城乡改革的实践,地处成都城市圈第三圈层的都江堰市,在全国率先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实施了财政集中支付、土地统规统供、统规统建安置、失地农民保障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按照“充分运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又好又快实现灾后农房重建”的思路,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全力支持和帮助农村受灾群众积极开展住房重建,鼓励社会资金参与灾后恢复重建。

同时,该市按照农民意愿,尽量延续农民原有的生产生活形态,强调农民做主,坚持灾后重建与试验区建设相结合,家园重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物质家园建设与精神家园建设相结合,政府推动与群众自救、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相结合。通过向国内外征集设计方案、开展农村住房重建设计方案大会战、规划设计展览等多种举措,完成了全市农村灾后重建概念性规划和重建点位和住房规划设计,成功探索出了灾后农房重建的“十大模式”,为深化城乡统筹发展奠定了基础。青城山镇、中兴镇、大观镇、蒲阳镇、安龙镇、玉堂镇等19个乡镇农村住房重建,老百姓十分高兴和满意。这些乡镇的老百姓们对记者说:要不是党委政府关心我们、帮助我们,我们哪里能修建这么好的房子住呢!

正是这一系列创新探索和率先尝试,为都江堰市筹集社会资金、推进农房重建进度赢得了时间和先机。都江堰市充分利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综合成果加快推进灾后重建,加速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农用地、房屋等要素流转,破解了灾后重建资金瓶颈,有效避免了修新不如旧、简单重建等问题,创造了灾后重建“辛苦两三年跨越二十年”的奇迹。

在灾后重建中,该市有2000余户农户参与其中,吸引社会资金达37亿余元。全市6000余户受灾农户通过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与房屋所有权担保抵押贷款金额达2亿余元,解决了全市约2/3的农村住房重建问题。有50户农户通过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与房屋所有权担保抵押融资投入旅游产业,贷款金额2323余万元;用林权证作担保抵押两宗,融资1800万元。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利用节约的集体建设用地,引进企业参与农村灾后住房重建和产业重建,筹集约50亿元资金。

在重建过程中,除了让老百姓安居,更要让其能够乐业。抓住上海市对口援建的机遇,都江堰市与上海市共同确定建设10万亩现代生态农业集聚区项目。根据国家灾后重建工作要求和现代农业发展方向,通过建设粮经并举、种养结合、一三产业互动的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努力将项目区建设成为现代农业展示基地、川沪两地合作基地、农民持续增收基地。以此带动周边农户发展特色高附加值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长期受益。

沿彭青线、沙西线等骨干路网,10万亩现代生态农业集聚区共13个子项目分布在交通便利的路网两侧。通过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工程、生态院落建设工程、粮经产业化工程、循环农业工程、市场物流及信息化工程等五大工程,一举将全市近60%耕地囊括入内,覆盖农业人口19万余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44%。

活力再现大步进军国际旅游城市

都江堰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众多,有发展国际旅游业的独特优势。都江堰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有“青城天下幽”之称的青城山,是中国道教发祥地。“5·12”汶川特大地震前,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就已成为都江堰市支柱产业,曾占全市GDP的半壁江山。地震后,旅游业一度受到很大冲击,两三年的时间,如今几大景区又恢复了往日繁华。

2011年,都江堰市接待游客约1400多万人次,比五年前翻了一番,旅游综合收入则比五年前翻了两番,达到63亿元。都江堰市委市政府领导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到2015年,都江堰将基本建成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旅游龙头地位更加突出、资本和人才流入更具优势、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开放的国际旅游城市,实现城市国际化发展的新跨越。在都江堰市决策层看来,经过三年灾后重建,都江堰市冲刺“国际旅游城市”的时机已经成熟。

按照规划,都江堰市在2015年将初步形成国际旅游城市主题框架。到那时,世界级的旅游资源、世界级的旅游服务产品、世界级的接待服务设施、国际化的营销系统和理念、国际化的现代服务业、国际化的人才基地这些指标体系都可以在都江堰这个国际旅游城市里体会。

记者来到都江堰市时,虽正值隆冬,仍满目葱茏。从天马镇到翠月湖镇,从蒲阳镇到向峨乡,驱车行驶在柏油路上,只见一座座新房掩映在树林之间,绿油油的菜地一片连着一片,欢笑声夹杂着鞭炮声不时传来……

记者从都江堰青城山景区管委会获悉,尽管春节黄金周期间青城山都江堰景区连续阴雨,但全国各地到访游客仍络绎不绝。整个春节黄金周期间都江堰景区共接待游客108183人次,实现门票收入386.94万元,与去年同比分别增长20.58%和18.19%。青城山景区则接待游客60747人次,实现门票收入237.23万元,与去年同比分别增长39.34%和12.33%。

从二王庙到天师洞,从虹口到龙池,从翠月湖到紫坪铺,都江堰市的坚强与美丽一再让世人震惊。都江堰市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定位,是尊重现实更是前瞻未来。对于国际旅游城市的打造,都江堰坚持高端取向与完善配套相结合,着力提升旅游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构建满足国际国内游客多层次需求的旅游服务体系。65万都江堰人正向全世界发出邀请,未来五年,这里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成长为国际旅游城市。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