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44版:四川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44版            四川报道
 

2012年3月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翠屏区:新型工业化走出新路

以培育产业集群为突破口,以产业园区为载体,以招商引资为着力点,联动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服务业现代化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明选本报记者龚友国

以培育产业集群为突破口,以产业园区为载体,以招商引资为着力点,联动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服务业现代化翠屏区:新型工业化走出新路

农民领到订单种子

区委书记李勇蔺(左)、区长张平(右)到基层就推进“两化”互动工作进行调研

三江环绕、三山环抱的宜宾城区

岷江集团车间

合江门舞龙

在川、滇、黔三省结合部,坐落着“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翠屏区作为宜宾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近年来取得了丰硕的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成为领跑川南区县发展的排头兵。

2011年,翠屏区生产总值完成378.96亿元,比上年增长12.5%;辖区工业增加值245.54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2.63亿元,比上年增长18.55%;全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98亿元,比上年增长29.93%;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约63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约236亿元。

技术创新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作为一个老牌工业区,翠屏区已连续三年蝉联四川省县级经济综合实力“十强县”第七名,并获得了“四川最具投资环境区市县”前十强称号。“十一五”期间,翠屏区深入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步伐,全区工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工业总量快速增长,全区三次产业结构中二产比重持续上升。突出工业主导,产业支撑更加有力。

翠屏区发改局局长陈奎告诉记者,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提升经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翠屏区以培育产业集群为突破口,以产业园区为载体,以招商引资为着力点,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联动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服务业现代化,这是“十二五”期间翠屏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本思路。

在翠屏人眼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转变思想观念,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自觉摒弃过去过于重GDP、重速度的粗放型增长观念,树立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理念。更要注重优化经济结构,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提高经济效益和发展质量,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在宜宾岷江集团的车间内,记者看到一台台重型设备整齐地摆放着,“这种聚氯乙烯聚合搅拌反应釜就是技改投入后的新型产品,广泛用于化工企业。”宜宾岷江集团总裁袁建华向记者介绍说,“对这类产品生产线的技术改造投入5000万元,但项目开工后带回的合同订单就达到2亿元,这样的投入,值!”

从创业之初的8人到如今的1000余人,从3万元的创业资金到如今的2亿多资产,从落户的川南小厂到跻身我国三家最大的聚合釜生产企业,再到高效外夹套薄壁聚合釜和大型聚合釜、流化床等为代表的实现重大装备国产化,结束了该类装备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岷江集团的崛起展现了翠屏区企业用技术革新带动工业发展的生动写实。

袁建华告诉记者,在岷江集团,每年都有不低于五六项的专利申报,岷江集团共累计成功申报了50多项专利。同时,岷江集团还舍得投入资金购买最先进的设备和软件,“始终比别人领先一步”,这是袁建华对岷江发展经验生动的总结。

通过对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翠屏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近年来,昌明机械和碎米芽菜等3个企业成功创建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叙府茶叶、叙府酒业等5个企业成功创建为“四川省企业技术中心”;汇思磁材成功创建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惠美线业“惠美”牌注册商标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碎米芽菜、“碎米牌”芽菜等6个产品获中国名牌或四川省名牌称号,叙府酒业、惠美线业、岷江集团等46个研发项目列入省技术创新项目。

在“十二五”期间,翠屏区还将依托产业优势,加快发展优势产业集群,与成渝经济区形成错位发展格局,形成互补优势;发挥区位优势,加速发展商贸物流业,形成川南经济区的商贸物流中心,与成渝经济区互动发展、差异竞争。

一区三园承载产业转移

近年来,翠屏区坚持实施“工业强区”发展战略,把园区建设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着力为企业发展和全区经济发展搭建大平台。结合翠屏区的自身情况和整个宜宾市的未来发展规划,翠屏区已逐步形成象鼻、盐坪坝、李庄这三大产业园区,为建设成渝经济区的次核心和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提供了基础平台。

记者从翠屏区发改局了解到,象鼻产业园以机械加工、仓储物流为主,规划总面积5.32平方公里,其中建成面积约400亩,分为A区和B区,而另一处一步滩区域正准备建成专门的现代物流基地,作为产业园C区。象鼻产业园目前已成功引进岷江机械、纳溪建司、贵友商砼、大正电子、绿源超市等22多户企业,企业协议投资62.434万元,企业累计投资33.891万元。

以纺织业为主的盐坪坝产业园着重围绕丝丽雅集团的产业拓展和延伸,加快承接东部及沿海纺织业的转移,发展粘胶长丝等新型纤维,开发各类新型绣花线、丝线、包装物加工等产业。盐坪坝产业园已为丝丽雅集团提供项目用地148亩,建成并投产了年产6万吨粘胶短纤维项目和年产3000吨高档新型纱线项目。就在去年,盐坪坝产业园的产值突破了百亿元大关,成为推动产业转型的典型。

作为宜宾城市组团之一的李庄组团,其中产业园为以酒类为主的农产品加工。目前规划区范围总面积约20平方公里,其中一期面积5.3平方公里,规划居住人口为8.5万人。按照规划,李庄的城市建设,将利用其地处宜宾长江南岸的独特优势,依照“景、城、园”的发展模式,形成“一核、两带、三轴、四区”的城市空间结构。

伴随着三大园区的建设不断推进,昔日村社小道演变成宽阔平整的柏油马路,一座座厂房、仓库和高楼拔地而起,这里已成为翠屏区经济快速发展的“火车头”。目前,三大产业园已入驻企业35多户,去年共实现工业总产值111.53亿元,销售收入115.69亿元。

翠屏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雷明康告诉记者,园区建设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平台,这三个产业园区的打造,起码整合了翠屏区80%以上的工业指标。按照“产业集中、特色鲜明、功能完备、集约高效、生态环保”的要求,翠屏区从一开始就对园区建设进行了高标准战略定位,制定了科学的产业布局规划,并有序推进。坚持突出主业,企业集聚园区,“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的格局已基本形成。

在采访中,翠屏区区长张平告诉记者,“园区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翠屏区将结合区情,重点打造‘一区三园’,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实现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勇挑建设川滇黔结合部经济强市的大梁。”

以工哺农实现“工、农”双赢

翠屏区是宜宾市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也是省级新农村示范片试点区、农业综合开发核心区。早在编制“十一五”发展规划时,翠屏区委、区政府超前谋划,将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贯穿其中,并立足区情实际,制定了《翠屏区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纲要》。

在翠屏区委农工办,记者了解到,去年在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下,翠屏区优质酿酒专用粮基地头季生产喜获丰收。据统计,2011年翠屏区江南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发展优质酿酒专用粮基地4.75万亩,两季生产专用粮达3.65万吨,总产值1.0535亿元,总增产4394.76吨,总增收2625万元。

翠屏区发改局局长陈奎告诉记者,在这一系列数字的背后是翠屏区深入推行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以产业带动农业发展,以企业带领农民发家致富。在这其中,全区28家龙头农业企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帮助农民建立起自己的农业基地,并提供技术上的支持,最重要的是他们为农户制定最低保护价,以“订单农业”方式让农民放心耕种,不愁农产品的销路。

叙府酒业就是这样一家带动农民发家致富的企业,公司副总经理陈云宗说,叙府酒业着力建设优质专用粮基地,发展“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实现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双赢局面。

被评为四川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叙府酒业积极带领企业员工参与新农村建设工作,组织实施叙府酒业粮食产业化经营工作。2011年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订单基地面积达13.7万亩,核心示范片4500亩,带动农户6.7万余户。同时还组织免费为贫困村农户送粮食种子,提供免费技术服务等活动。

如今,放眼翠屏区江南特色效益农业基地的乡村,一条条宽阔的水泥大道宛如玉带在青山绿水中环绕,一栋栋粉饰一新的川南民居错落有致在绿树林荫里掩映,一个个独具特色的支柱产业托起农民增收的希望……据初步测算,2011年新农村示范片农户通过种植酿酒专用粮户平均总增收2116.9元,极大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进一步高涨,翠屏区新农村建设正一路高歌、勇往直前!

54岁的陈能荣是宜宾市翠屏区牟坪镇群星村的一个普通农民,2009年前,他常年在外省打工,虽然工资还比较可观,但除开房租、水电、生活费等开支,所剩无几。陈能荣向记者讲述说,“2009年,听说宜宾市川雄酒业有限公司要在牟坪搞一个点,要与我们签订一个最低保护收购价。从那年起我就没有出去了,在家种了4亩高粱、6亩水稻,除去开支,当年就净挣1万元。这可比打工强多了,既照顾了家庭,收入还比打工多。我从心底里感到高兴,决定好好在家发展产业。”

革新的生产技术、先进的种植模式不断刷新着高粱亩产纪录。2011年,基地优质酿酒专用高粱头季平均亩产513.7公斤,超过历史最高水平,最高亩产达591.6公斤。2011年翠屏区高粱两季总产量达3.65万吨,总产值可达1.05亿元,高粱产业突破亿元大关。

从“小杂粮”到大产业,翠屏人在“中国白酒金三角”战略的指引下,凭借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凭借科学规划,技术革新,用川南红高粱酿出了弥久飘香、享誉中外的美酒!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